《古诗鉴赏》教案

信息来源:渝西中学 阅读数: 发表时间:2009年09月30日

《古诗鉴赏》教案

重庆市渝西中学 刘长春

教学目标:

1、掌握古诗鉴赏的方法。

2、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归纳总结法。

2、讨论启发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古诗鉴赏的方法。

2、进行古诗鉴赏训练。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教学目标。

1、掌握古诗鉴赏的方法

2、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二、展示考纲要求,并略作分析。

《考试大纲》对文学鉴赏的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E级)

1、形象

“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语言

关键词句的理解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考题有两种形式:

给出意境,让考生判断锤炼选择词句

分析诗眼,展示意境,让考生感受情趣,领悟旨意

修辞手法的判断

一般看来,集中考查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考查形式:

修辞的艺术效果

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3、表达技巧

典故

典故的来源极其含义

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风格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豪放/婉约

缠绵宛转/清新优美/慷慨悲凉/沉郁激愤

意境

诗人的“情”与“理”

事物的“形”与 “神”

4、思想内容

(1)、思想感情

情感类别(迷恋、忧愁、惆怅、伤感、寂寞、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同情、欢快、离愁别恨、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等。)

情感载体(杨柳、菊花、圆月、落叶等等。)

(2)、内容主旨

涉及的文化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

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5、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

三、分析试题,探讨方法。

常识简介:

要鉴赏诗歌就应该了解有关诗歌的一些常识,如:古诗的不同传统、风格、流派等。

1、问:诗歌有哪两大传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各时期)?特征是什么?

《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曾为汉乐府民歌、建安诗人、杜甫、白居易直至宋元明清的一代又一代诗人所发扬光大。

特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愿望。

《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的传统,并为李白、李贺、苏轼、辛弃疾、陆游、龚自珍等优秀诗人继承并发扬光大。

特征:善用丰富的想象、夸张、象征等手法,重在抒发主观感情。

2、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

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建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清照的缠绵悱恻、(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陆游的悲壮爱国。此外,词有婉约、豪放之分。

3、流派:文学创作中的派别。

如宋豪放派、婉约派等。

豪放派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气魄大而无拘束。如:苏辛之作。

婉约派委婉含蓄,多以艳情为题材,严格遵守音律。如:柳永、李清照、周邦彦、姜夔之作。

总结:

了解诗作属何种传统、何种风格、何种流派有助于我们整体上把握诗歌内涵。

古诗鉴赏方法:

(一)、分清类别

1、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1995年高考题)(D)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 “绿肥红瘦”中的“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感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二)、知人论世

“诗言志”

因此要鉴赏诗歌,我们应该设法研究诗歌创作时的历史背景、作者的际遇以及情感抱负。

陈子昂生活在武则天时代,虽曾受赏识,但政治见解并未被接纳,陈子昂非常失望。38岁时,陈子昂奉命随建安王东征契丹,因与建安王意见不合,受排挤、贬降。眼看报国宏愿成泡影,很悲愤。极度苦闷中他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这首千古名作。

2、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D)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A、作者由燕国遗迹想到思贤若渴的燕昭王,再联想到当今嫉贤妒能的君臣。这里“古人”和“来者”是专指诸如燕昭王这样的一些善于招贤纳士的当权派人物。

B、上面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远眺,写出空间的辽阔。

C、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下,第四句描绘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D、本诗基调慷慨悲凉,表现诗人失意的境遇和苦闷的情怀。天地悠悠,人生苦短,故全诗充满了一种消极厌世的情绪。

(三)、体味意境

诗歌的诗味是通过意境来展现的,主题往往借助意境来表达。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体味诗境的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当然我们应了解情景结合的几种基本方式,即:即景述怀、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等。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选出解说不当的一项:(C)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周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A、首句为倒装句,第二句化用了王勃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三、四句写数不尽的山、望无穷际的水,全景式概括,使人读后心胸开阔。

B、“散西风满天秋意”既写秋景,又写秋意,情景交融,给人以秋意甚浓的感觉。

C、作者笔下的一组潇湘两岸的风物意象,都明显带来萧瑟悲凉的色彩和羁旅哀愁的意味。

D、此曲景物描写动静结合,构成一幅有时空推移的动态画面。末两句描绘了一幅“云帆月影”的夜航图,富有诗情画意。

(四)、咀嚼字词

诗的语言形象、凝炼、富于表现力,所以我们要反复咀嚼品味,方能领略其中深刻、隽永的含义,理解炼字炼意的技巧。

4、《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从下列划横线的诗句中找出类似“闹”字那样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正确的一项:(B)

(1)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A、(1)春 (2)别 (3)入 (4)悠

B、(1)笑 (2)别 (3)入 (4)见

C、(1)依 (2)别 (3)潜 (4)悠

D、(1)笑 (2)惊 (3)入 (4)山

(五)、了解典故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5.读下面一元曲,从四个选项中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B)

沛公,大风,也得文章用。却教猛士叹良弓,多了游云梦。驾驭英雄,能擒能纵,无人出彀中。后宫,外宗,险把炎刘并。

A、“沛公”三句,意思是刘邦能作《大风歌》,也知道“文章”(既指文辞,又指礼乐法度)的作用。

B“却教”两句中的“猛士”是指韩信、张良等谋士,这里暗用了他们被刘邦设计逮捕杀害的典故。

C、“无人出彀中”一句意思是天下英雄尽在刘邦的掌握之中。

D、“后宫”三句意为吕后和外戚险些篡夺消灭了刘邦的汉家政权。

(六)、明辨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例“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等。

6、对下列古诗句中加点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

(1993年高考题)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物声。”

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了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C、“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D、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用拟人的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时内容。

二、运用方法,练习检验

1.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一种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你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景象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

(1)(2分)①描绘出鸟稀花残春光渐逝的暮春景色。②作者这样描绘是用以反衬出幽竹的可贵。(每问1分,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角度理解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4分)这首诗主要的意象是幽竹。寄寓了诗人对不被环境所屈,坚守节操的高尚品格的礼赞。(2分)诗人描绘出幽竹在鸟稀花残的暮之时,仍然不改挺拔、翠绿、葱茏之态。不仅表现出自己的欣喜之情,更表现出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赞美之情。(2分)(基本意思对即可,如从另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读下面的词,完成(1)—(3)题。(7分)(2005年北京春招考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 “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 “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 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

(1)B

(2)诗人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即借无情的芳草表达出了浓重的离愁别恨。

(3)要点:

①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②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

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3.阅读下面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水仙子 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覆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凉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黄昏。

(1)这首元曲是怎样写“寻梅”的?写出了梅花的什么特点?(4分)

(2)这支曲子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内心感受?(2分)

答案:(1)先写寻而不见,再写忽然相遇。写出了梅花幽香诱人、素净淡雅的特点。

(2)既写出了诗人“寻”得“梅”时的惊喜,又写出了诗人酒醒梦断、梅落春来时的痛楚。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哪两个动词用得准确传神?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赏析:

“系”和“啼”用得准确传神。

“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扯袖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泪。二字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 (2)题。

书愤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②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作者运用苏武和张巡两个典故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2)诗中“只凭天地鉴孤忠”一句,有人分析说是对朝廷失去信心,只好让天地来鉴识自己的一片忠心;也有人说是对朝廷的怨恨,朝廷不重用自己,使自己一生虚度。你的看法怎样?

答案:

(1)一方面表白自己对朝廷的耿耿忠心,一方面又流露出诗人一片忠心不被理解的愤懑。

(2)本诗没有涉及“对朝廷失去信心”的意思,只是谈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学生如果有别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亦可。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注) 本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柳宗元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败,受到牵连,于顺宗永贞元年(805年)被贬为永州司马。

人们在谈论这首诗时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得意闲适的感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赏析:

不同意。

此诗抒发了暂得的闲适之情,心中积久的仍是不能排遣的忧郁之情。因为“洲渚”的“宿云”、“夜雨”刚刚散去,“村坞”刚刚变明,“高树”受到夜雨的洗礼,刚刚以崭新的面目光临“清池”,临北池而成宾主的感觉只是“偶此”,所以抒发的不是得意闲适之情。

三、总结所学,交流所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