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刘成)

信息来源:渝西中学 阅读数: 发表时间:2014年05月30日

感受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刘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内容十分博大,无论道家还是儒家,都有对人道德上的规范和要求,目的都是让人提高品德修养。道家思想核心为“道德”,儒家讲五常:仁、义、礼、智、信。我认为可视为教育的几个思想境界,而且这些思想在我们教育过程中仍很有指导意义。

“道”,是老子哲学的思想核心。是指包括教育在内的一切事物的内在规律,是一种自然的非人为刻意的行为,是一种无目的却让万物自有收获的方式。这是德育的理想境界,是一种目标,可望而不可即。非要说明一下在教育过程中这一境界的模式,我以为,就是遵循包含德育在内的一切事务内在的规律去生活,不违背自然规律。就算没有直接对学生进行品德上的教育,学生自然受到影响,有所收获。在一些名师案例中,我们常常了解到,有些老师几乎常年在外讲学,对自己带班的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教育管理,然而学生却能够自觉的完成学业和个人言行的规范。这些老师通常没有制订多少班规,也没有时间去按班规管理,连说教都很缺乏,是什么原因呢?这往往让大多数过得挺累却未必有效果的班主任深思。我以为,或许就是这些名师的德育境界已经接近这一理想的层次了。

“德”,即得也。让人有所得。德是道的外化形式,是神秘的道通过德的形式让我有所感知,高层次的“德”近于“道”,它自然,有所教化人却不知。一般层次的“德”的教育行为,已经很明确地落实在人与人之间,在人身上着手了。他从含万物的道集中于人的规律上,自然地,让人不可知地提升自己修养。这个境界的德育,有如春风化雨,滋润万物,万物生长却不知。我们也能从更的老师身上发现这样的案例:几乎没有规则,没有活动,老师与学生和谐相处,教育环境轻松自然,没有说教,只有平常的交流,只有平时师生之间相互的正面人格影响。这个过程,德育是遵循学生成长的内在规律,顺应规律,自然相处,正面引导,潜移默化,轻松却有实效,自然却很深远。

总的来讲,道家思想对人德育的要求重在自我的修行,自行的提升,是一种内在的自觉的品德提升。而儒家思想对人的要求更多是重社会性的要求,外在的人为规范,甚至是一种被动的约束。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而言之,全心全意为他人着想。仁即爱人,爱所有人。当学生能真诚地为他人着想,随时帮助别人,修养自然提升。当学生不能处在一个自然的德育环境,不能够自发提升修养时,只能够加入人为的教育形式,虽然失去了自然状态,但教育目的是从情感出发,影响也是深远的。在许多教师的教育案例中,情感教育会占大多数,而且效果是明显的。如:同学互助,生日感恩,自发捐赠等等。学生的爱心自然会在这样的活动中被激发,不需过多的说教,学生修养自然提升。同样,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也几乎不会用守则去约束学生,用法规去处罚学生,而是用爱心去感召学生,真心 关怀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这种真心的爱,即使是内在没有提升动力的学生也会有所触动,并逐渐改变,有所追求。因为,只有爱才是原动力。

义,是全身心投入到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去。人的修养的提高,是自然的内在的,但也有外在的形式,如名声、荣誉感、别人的尊重等。只要是正当追求,这些虽是外在,但也内化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有时从仁爱教育出发,涓涓细流不免太缓慢,当然可以以“义”来辅助,由外用内,不失一德育妙法。此境界形式更多,无非从激励着手,激发学生上进的动力,从而让学生转化为自觉提升个人品德。如代表集体参加文体比赛,班级明星的评比,随时对学生的鼓励等等。方法众多,存乎一心,无非让学生感受到修养提升的愉悦。义虽是由外及内,但不是强制不是约束,而是激励;虽不自然略显人为刻意,但对学生的影响却是长远,并最终转为内在的自觉提高。

礼,即规则。到此,德育已经到了最低境界。再往下即法制,那已不是德育的范畴了。规则是对学生进行的外在的强制性的约束,既非感召也非激励。大多数情况,该境界的教育更多的是讲实效性,然而我们希望礼的约束,能以学生长远的个人修养的提高为目的。如班规的制定,除了日常约束管理,强迫学生遵守外,尽量让学生同时能养成良好的自觉的习惯。

智和信是前面德育各境界的补充。

智,是非之心为智。即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知道什么合乎礼什么不合乎礼,合礼守规范为智。在此基础上,明白如此做的内原因,并能发自内心地做合乎礼的事,那么,德育层次也会上升,学生个人修养同样也会提高。

信,与诚一同呈现。诚,即所作所为无一不可告人;信,即所言之事无一不会实施完成。诚信即言行合一,此时,言为心声,行为也是内心的外化。遵循内心,自觉行动,自然提升德育的层次。

礼为规则,顺应规则为智,明白并能自觉守礼为慧,同时遵循内心为诚信,即而上升为义,义为社会性激励,为谋求名利社会价值而追求,当祛除私欲时会上升到仁,全身心为他着想,因为爱而有的提高与升华,从而最上升到德的圆满。至于道,则是每一个境界都存在的指引、目标。

简单却有些罗嗦,这就是我在传统文化中品味出来的,在我教育过程中有一些碰撞的感悟。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社会发展变化,但我们在德育过程中仍然能从中得到不少指导,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