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信息来源:渝西中学 阅读数: 发表时间:2011年12月22日

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一、为什么要转变教学方式?

1、灌输式教学、注入式教学的危害,

中国俗称填鸭式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不顾学生学习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及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主观地决定教学进程,并强迫学生呆读死记的教学方法。注入式教学严重阻碍学生智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发展。

注入式教学在中国封建社会和西欧中世纪的学校中曾占统治地位。这反映了古人对教学过程缺乏科学认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许多进步教育家都反对注入式教学。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论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注入式教学已愈来愈不能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

素质教育、新课改已经倡导转变教学方式多年了。在理论上、在思想上广大教师也认识到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作为中学一线教师,我深感灌输式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的习惯势力与影响。教师习惯于灌输,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我认为它的弊端归结到一点是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压制了学生创造的热情与能力。

2、钱学森生前的谈话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钱老的话让国人汗颜。高等教育缺乏创新教育,中学呢?基础教育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多年来积习难改的教学方式及背后的教育教学理念客观上压制了中学生的创造性,当然,我们也给予或者传授学生以一定的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认知能力。但不得不承认高分低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党校潘秦保、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任韶华在《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撰文指出“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是当代教育的关键”。

3、自己教学经历简介与反思

自己从教近14年,逐渐由一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区级骨干教师。在教学、科研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出了几本书,发表了几篇文章,学生高考成绩也曾经名列区前茅等等。在教学上,也有自己的鲜明特征,尤其是在语言的运用上,得以应手,颇受学生喜欢。但是,说实话,在教学方式上依然停留在灌输式水平。老师虽然讲得精彩,但是,我发现问问题的学生一届比一届少。学生不爱提问,不习惯于提问,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了。学生缺乏思考的动力,哪里还有创造性呢!真的是学生提不出问题来吗?与老师的学生观,尤其是教学方式没有关系吗?我观察周围的老师,也多半存在同样的困惑。可见,灌输式教学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新课改、生本教育的背景下,依然顽固地存在并发生作用。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自杜郞口、洋思教育模式的启迪

学习有关山东杜郞口、江苏洋思教育模式的资料后,我深受启发。我就在想,还要不要静止地停留在原地不动?别的学校可以真抓实干,我们为什么就不行呢?别的人可以大胆偿试,我为什么就不可以呢?为了国家和民族,为了下一代,再也不能靠灌输打天下了。

二、新的探索与收获

核心思想:怎样激发学生思考,变被动为主动,扶正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具体尝试:2009年10月-2009年12月,我在高2011级9班、10班的哲学课教学中做了大胆尝试。本学期在高2014级8-11班经济生活教学中也做了进一步地探索。过去,我和大多数教师一样采取的是预习-讲解-练习-评讲的单一灌输式模式。由于我多年研究教材,又结合时事和学生实际,再加上自己深厚的语言功底,我的课轻松、和谐而又有深度,深得学生喜欢。

而现在,我改变了教师的主讲角色,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分析课题,自学课本和补充材料,提出问题,交流问题,共同探究,教师点拨。教学主体过程不以教师主观设计为线索,而是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来组织教学,教师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整理教学内容,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我的基本操作程序是:

第一阶段:学生自主学习

1、划分段落,理清层次。

2、逐字逐段,研读课本主体内容。边研读边做学案。

3、整理资料。把学案的主干网络整理在课本上。

4、深入理解,提出质疑,每人至少提出3个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提问提示: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多角度入手)

第二阶段:初步展示自觉成果

1、请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构建知识网络。

2、如果你命题,你将考查哪些内容?

第三阶段:分组合作探究

1、把问题拿到小组来交流,让大家一起来解决。

2、学科组长和大组长做好组织工作,人人有问题,人人要参与,力争解决所有问题。

3、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跨组请教,也可求教老师。学科组长做好记载,以便于在全班交流。

第四阶段:全班交流与展示

1、大组长汇报本组研讨问题的总体情况。

2、请学科组长把本组不能解决或者本组认为很棘手的问题抛出来,供大家研讨。

第五阶段:课堂、课后练兵

学生做练案。

没有固定的模式,关健是教学理念、教师观念的改变。我们的理念是“我思考,我快乐;我质疑,我成长;我交流,我进步;拒绝灌输,欢迎点拔。”这种尝试,不成熟,但是在教学理念上符合素质教育、生本教育和新课改理念。

收获: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了,学习主动了,特别是是学会一定的提问的方法,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进教师研究教学内容,了解学生思维水准与思想实际,大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学生提出什么叫解决矛盾?解决矛盾是否意味着消灭矛盾?这两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很有深度,看似简单,其实,很有学问。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写道:“世事通明皆学问,从情练达即文章”。这在我以往的教学中是被忽略了的。学生给老师以压力,促进教师钻研,正所谓教学相长嘛。

再如,在经济生活第七课的教学中,学生大胆提出了按过劳分配的弊端的问题,这让我大吃一惊。因为以前从没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也没有从这方面思考过。最后,我通过查资料,再学习研究,了解到了这个问题的参考答案,也对学生进行了讲解。这个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的过程使师生双方都受益了。

三、问题与困惑

、怎样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新问题?2、学生习惯于灌输式教学,更要命的是这种势力太强大了。要怎样才能真正转变学生的观念呢?也就是怎样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索与探究?3、怎样借鉴别人的有效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措施?

教学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