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与特点

信息来源:渝西中学 阅读数: 发表时间:2012年06月04日

新课程理念与特点

重庆市渝西中学 李太华

新课程概念:

新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

主要有六个趋势:

(1)从强调学科知识、教材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复杂的会话。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特定阶段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如: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内容框架、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建议),是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课标与大纲区别

①价值取向不同 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未来国民素质的培养,而大纲着眼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指导教学工作。

②课程目标不同 新课标规定,各门课程都要以三维目标整合发展养成素,而教学大纲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是单一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③课程结构不同 课标规定,基础教育课改采用复合型课程结构,而大纲采用单一分科课程。

④教与学的方式不同 a新课标要求教学互动式,大纲是知识讲授式。 b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在发展的方式,大纲指导下是被动接受式。

⑤课程实施过程不同 课标要求采用的是开放的、完整的复合型教学结构过程,而大纲则是封闭的、单一的学科课程教学结构过程

⑥ 课程评价不同 课标规定采取多元化评价,突出过程成长评价。 而大纲采取一元化评价,一次考试、分数评价。

⑦对教师素质要求角色要求不同 课标要求教师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管理者,而不仅仅是知识讲授者,知识的搬运工,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素质。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1)学懂水平要求:了解、理解、巩固转化。

(2)学会水平要求:模拟运用、独立运用、灵活运用。

(3)会学水平要求:优化选择、自我评价、认识品质。

新课程的价值观

l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放到学校压倒一切的位置。把课程的甄别、选拔功能作为工具价值,为根本价值服务,放在从属地位。从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完整的课程观。

新课程价值观的分类体现 l①知识观 ②学生观 ③学习观 ④教学观 ⑤评价观

n新课程怎样使不同差异学生都得到发展

n⑴认识每一个学生都是可育之才。

n⑵教师要为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提高提供服务。n①珍视个性,尊重学生自由选择。n②为不同差异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时空、机会。 n③据学生内在需求和存在问题进行服务、指导

⑶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n①指导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调控自我。n②指导学生进行个性智能建构。

nn新课程的学习观

n学习是学生在获取新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用自己的直接经验(已有的知能结构)与间接经验(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同学与社会人的经验)互动、碰撞,引发心理变化、规范行为、生长能力、建构智能、养成素质。

学习方式分类(6类):自主性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的方式 合作性学习的方式 体验学习方式 综合性学习方式 建构性学习内涵

新学习观体现的新理念:

1.强调每个学生都要以良好的心态发掘自己的潜在智能,努力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会独立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去探究解决问题,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式,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2.强调大胆尝试、勤于动手,学会通过“做中学”,通过亲历事实索取反思体悟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3.强调在与同学、与老师、与社会人的交往沟通、合作探究、团结拼搏中,进行资源共享,交流分享,学会用合力提升自己,用合力促进共同发展。

4.强调在自主互动中学会寻找事物整合点进行综合思维,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实现个性智能建构。

新课程的教学观

新课程教学是教师、学生为主体进行多元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对课程实施、研发、建构、发展的创造性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自主进行个性化智能建构的过程。

新教学观是完整课程的大教学观,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是多元互动的教学观,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的三条基本理念。

新课程教学观

1.“用教材教”教学生学会,以三维目标整合发展,养成素质为目标,面向学生个体、小组。

2.先学后教、边学边教;先做后导,做中有导,学中做→做中学,教为学服务,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

3.多向传递、多元互动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适应满足内需,激发内动力。

新课程教学观: 重过程,重体验,突出知能生长,强调学会——会学;突出学生亲历事实的反思体悟和个性化智能建构。

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行为

1.教学计划制定 ⑴学期教学任务分析。 ⑵课程内容,活动进度安排。⑶教学检查、评价措施。⑷个人教学研究解决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研发项目课题。

2.备课方式 ⑴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会学为目的,备教与学双边活动。⑵一条龙备课——课前、课中、课后备课。重学情分析指导教学备课。⑶根据课标、预期目标和学生实际,独立设计教学方案—指导学的方案。

3.教学设计 ⑴三维目标设计,面对不同差异学生分类分层有针对性设计目标。⑵师教与生学双线对应设计。以学生学习及设计为主,预设与非预设结合,体现新课程复合型结构的开放性全程设计。体现多元互动,情境创设,问题探究,信息技术整合,合作研讨等方法。⑶师生合作设计。

新课程教学行为

1.教学指向 ⑴用教材教→学生学会→会学,指向学生素质培养。⑵以个别指导、小组指导为主,指各不同差异的学生。

2.教学方式 ⑴多元互动式 (2)问题情境探究式 ⑶扬长式 ⑷自主选择合作活动式

3.教学过程方法 ⑴先学后教,边学边导,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先做后导,边做边导,以做论导和谐发展 ⑵学中做→做中学→反思调控,复合型教学结构。

新课程教学评价 ⑴三维目标整合发展评价教学。⑵师评生,生评师,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⑶过程评价为主,以鼓励评价为主。⑷开卷闭卷,活动记录,成长档案。⑸综合素质为主。

教师角色的变化

(1)由教书匠、讲授者、知识搬运工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研究者、管理者。

(2)处理好讲与导的关系,引与做的关系。

① 不能不根据学生要求满堂灌,也不能放羊,放弃教师导的责任。要讲究讲、导时机,讲导在必讲必导之处,以学生学、做为主。 ②在参与中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相信学生,尊敬学生的创造性劳动。

新课程教学观,要求教师具备新的教学基本功。

(1)原有的口语表达,教具使用,三字一画基本功,显然已不能适应课改教学的需求。

(2)新的教学基本功

a学会倾听;b学会诱导;c学会沟通;d学会合作;e学会评价;f学会研究;g学会体验;h学会建构;i学会管理;j学会创新。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⑴新课程强调评价的教育调控发展功能,着眼于促进被评价者更好地发展,这是素质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要求。

⑵新课程评价重视综合、关注差异,突出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取向多元化。在综合全面评价基础上,要尊重个性发展的差异和独特价值。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得到提高。

⑶改革考试命题与考试评价。 新课程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把甄别选拔功能放到压倒一切的位置。作为教育评价根本取向,新课程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改革考试命题与考试评价的弊端。突出能力考察和综合素质评价。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问题情境策略、信息运用策略、合作探究的策略、把手整合策略、赏识激励策略、教学评价策略、教与学的调控策略、时间运筹策略、复习应考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国家教育部为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颁布的文件。是为了贯彻国务院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1年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两个文件制定的。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心脏工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具体体现了新课程的各项政策性规定与导向性要求。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