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以生为本”的教育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保证

信息来源:渝西中学 阅读数: 发表时间:2012年06月07日

推行“以生为本”的教育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保证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培训的学习体会

重庆市渝西中学 李盛坤

通过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通时培训的学习。仔细品评其内核,它的理论依据实质上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可见,我们要顺利的在教学活动中实施新课程的改革,必然离不开学生这个主体,离不开树立起“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生本教育的教学特点

(一)生本教育的依托于新课程的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纲要》提出的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质上就是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与基础,为生本教育提供了理论和实际操作的支撑。因此,和以往的许多教育教学改革不同的是,生本教育没有停留在确立一个完整的教学思想体系的层面上,它强调教学思想与教改实践的结合,强调与学科教学改革实验的结合。因而,现在许多实验学校所进行的教学改革是在生本教育提出的相应课程和教材改革框架下进行的。

(二)生本教育依托于观念的创新

生本教育是教育教学思想的变革与创新,这突出表现为其教学资源观的创新和“基础”观的创新两个方面。

1、生本教育是资源观的创新

长久以来,在传统的办学思想及考试“指挥棒”的指向下,人们只将教材内容、教师的知识经验与人格因素、教学的设备与器材等因素视为教学资源。

生本教育除了把上述要素视为教学资源外,更将学生视为教学资源。“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学生的先天自然、学习热情、学习经验和既有知识都是教学资源,并且是最大的教学资源。”正是基于学生是教学资源观的认识,生本教育体系提出了“全面依靠学生”的教学行为观及其一系列方法论原则。

把学生看成教学的资源,使教学全面依靠学生的思想,这就是教育资源观的一种创新,是对前人的一种超越。

2、生本教育是教学基础观的变革、创新

“双基”一直被视为中小学生学习的基础,而被列为双基的内容,往往也成为教师反复讲解、学生反复练习的内容。

生本教育的课程教学把那些可以作为训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化作感悟或会意——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有意义的联系和事物实质的深刻认识、透彻理解。

让感悟或会意成为学生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不仅支配起学生的后继学习,而且成为学生形成思想和智慧的基础;同时,通过感悟使学生具有更强烈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感悟成为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高级学习的重要动力,从而“许多原来要教的东西……就可以少教或不教了。”

相对于“双基”的基础观而言,这是对学生学习基础的更为深刻、更为本质、更高层次的认识,这是教学基础观的范式转换,是教学基础观的变革、创新。

(三)生本教育实施以新课程、新教材为纽带

生本教育虽寄托了教育界人们的美好愿望,但如果没有相应的课程与教材的改变,就有可能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因此必须有相适应的新课程、新教材。这样的新课程、新教材是联系生本教育的教学思想体系与教学的中介,成为生本教育教学思想走向现实的桥梁。有了课程和教材改革,使生本教育的教学改革实验才具有了可操作性。

当然这样的课程改革和教材改革应该在《纲要》的指导下,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

(四)生本教育让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当今,“改变以间接认识获得间接经验,令学生以直接认识获得间接经验,并且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为教学改革所普遍重视。

生本教育的教学从理论到实践都体现了教学改革的这一时代特征。其倡导和实施的“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读和做、缓说破”等这些体现辩证综合性思维方法的教学原则的贯彻,在给予学生间接认识的方式——教师教的条件下的认识以适当位置的同时,学生的直接认识倍受重视。它为学生直接认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突出了学生直接认识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以直接认识的方式学习,间接经验的教学特色十分鲜明。

例如,为了促进学生的直接感悟,在生本教育的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尽量减少写作说教,使学生直接阅读感悟。学生的直接认知倍受重视。

(五)生本教育以“讨论”交流作为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机制

运用讨论法而进行的课堂交往形式,我们并不陌生,但它的实际境遇却不尽如人意。它或者被冷落:课堂上只有教师的告知、讲授,学生的静静聆听,教学完全轮为说听式的“情况通报会”,而无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讨论,更无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交往。或者发生了异变:讨论异变成了公开课上的一种装饰、点缀,流变为只不过使学生为教师的教学作铺垫、作桥梁,好使教师的语流顺畅一些、教学过程顺利一些而已。

而在生本教育体系那里,讨论这种交往形式受到高度重视。

首先,讨论以学生为本。生本教育中的每一次讨论,都力图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每次讨论都让学生尽兴发挥;学生讨论的问题,不限于由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讨论积极性的激发者。这种课堂讨论既回归了讨论本身的真实——人人参与讨论,也回归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基本理念——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回复到了教育的本体——学生身上,因而使讨论这种交往形式成为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机制。

其次,讨论常规化。生本教育在教学中把讨论作为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交往形式,作为一种教学常规。在生本教育中课堂上学生的座位可以更自由些,宽松些,为学生人人参与讨论、充分的讨论、常规化的讨论提供组织保障。在教材的选用时尽量给学生赢得活动和思考、讨论的时间,这为讨论的常规化提供了课程载体。逐渐形成一种“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的教学机制。

二、大力推行“以生为本”的教育,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保证

正因为“生本教育”所具有的上述特点,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就更应该让其服务于课程改革,并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有力保证。

(一)让生本教育服务于课程改革

前面提到《纲要》中提出的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实质上就是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与基础,为生本教育提供了理论和实际操作的支撑。

反之在实施生本教育过程中,我们强化了学生的作用与地位,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1、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

在生本教育中,推行的是“先学后教”“先做后学”作为生本教育的教学原则。

其“先学”“先做”不限于学生对课文的预习,不限于学生阅读教材中求学的篇章,更不限于找出并熟悉未学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而是以未学课文为核心、为基点,采取"以读引读"的方式来扩展学生的经验。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寻找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对这些段落或句子发表议论。再如,让学生去查找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内容,学生可以去学校图书室查找,也可以上网查找,还可以请家长帮助查找。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情趣必将随着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在讨论常规化的生本教育的教学中学生也同样是主动参与者。学生的知识信息的获取,不再限于教材和教师对教材的注解,丰富学生经验的渠道不再是单一的、封闭的,而是多样的、开放的;学生的阅读由簿变厚,学生的经验由扁平而立体化。“以读引读”与交往的常规化一道,在使教材内容大大扩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互相分享成功感、快乐感。促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翁。

2、让学生学会“乐于探究”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得再多,所教也还是外在于学生的,还不能转化为学生的潜能,还不能扎根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精神底蕴。生本教育的教学过程却是一个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增益的过程。它既重视学生学习的由外而内的外锋过程,但更重视由内而外的内发过程,从而为学生自身潜能的自主开发和丰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有利的条件。

例如,它将学习任务交付给学生(并且是尽早交付),变“马拉车式”教学为“激发式”教学,变“截流式”教学为“源流式”教学,这一系列措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也就在他们自主发挥的过程不断丰富起来,当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的调动和发挥,他们也就必然会对知识的宽度与厚度产生一种渴望心理,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学生不仅学得多、学得好,而且学得轻松;学习对他们来说,已不是一种负担,不是一件要去应付的苦差,而是一件其乐融融、充满欢愉的活动。

(二)让生本教育服务于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课程改革的宗旨之一。生本教育的教学不但重视学生情趣的激励,潜能发掘,还能有针对性地作出了一些缩小学生学习差距的教学安排,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生本教育可缩小学生学习差距

生本教育在教学中始终贯彻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为层次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表现自己的机会。例如,经常让学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这样,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敢回答问题了,也有机会表现自己。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即使是“后进生”们也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得以维持和增强。

2、生本教育保护学生学习情趣

生本教育的教学站在保护每个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的高度,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视同生命,不向学生提出过细和过于固定的学习计划,而是向惯常过度严密的学习计划让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更多的情况下选择自己最喜欢完成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步骤。这样,学生经常处于自己喜爱的学习状态中,喜爱学习便逐渐成为学生的习惯。

2、生本教育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生本教育体系下,教师根本不用通过增加作业的方式来使学生掌握知识。因为它高度重视学生直接认识的一系列教学原则的实施,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这一转变带来的是教学主观效应的实现,是学生将知识更积极地内化,是学生对知识的更透彻地理解和更牢固地掌握。同时,生本教育体系将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视同生命,营造出减小学生学习心因性负担的积极、欢乐的教学生态。

在生本教育中由于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以及激发学生情趣和潜能的诸多方式方法的运用,必将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保护。因而,也就必将为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保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