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在教学中的一点感想

信息来源:渝西中学 阅读数: 发表时间:2011年12月22日

《孙子兵法》在教学中的一点感想

摘要: 本文在阅读了《孙子兵法》后,产生了对其中的一些再军事上的思想引申到教育教学中来又一些想法的思考,写了关于教师,关于学生,关于教学的方法。以期和大家探头教学方面的一些想法,共同提高将来的教学水平。

关键字:孙子兵法 教学

《孙子兵法》作为我国兵书艺园中的奇葩,被奉为兵家文化的“圣典”,素有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的美誉。其所含的丰富内容,深刻地思想,博大地意境,精深的哲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重大的实用价值。它的许多科学的军事思想,辩证的军事观念以及一些作战的原则,方法和技巧,渗透到各个领域中,例如:政治,经济,社会,企业管理,外交等,在这些领域中重新爆发出《孙子》的生命力,和实践价值。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读完《孙子》以后,我觉得其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所以想谈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讨论。

关于教师

《孙子兵法·谋攻篇》指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用简洁,鲜明的语言指出了将帅对双方情况的了解与战争胜负的关系。教师在教学环境中处在“将帅”的位置上,每一堂课对于教师而言,何尝不是一次“战斗”。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战斗”开始前就应做到“知己知彼”。在教学中需要了解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和个体差异、学生的思想状况、班级的学风、学习的方法、对该课程的认识和态度、学生干部的人员构成一斤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材的内容和逻辑体系,等等。同时,教师还应对自己有所认识,例如教学的态度、掌握学科知识的程度、教学过程的设计、教案的准备、教法的选用、教学的水平的等。教师应该在做到“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开展教学工作,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正所谓“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对于教师的备课作为“战前”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孙子兵法· 形篇》指出“昔之善战者,先为不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的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这一观点非常有益于教师的课前准备,作为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知识(先知),而后可以为教。备课时教师学习、深化、融汇教材内容的过程,可以自己设下一点,分清重点、难点,而后逐一进行分析解决,是自己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即所谓“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作为教师,“不可胜在己”,不被学生“难倒”的主动权在自己的受理,而“可胜在敌”,学生质疑的主动权在学生手里。以有准去对付学生可能的质疑,就可能做到“先为不可胜”。所以善战者,“能为不可胜”(《形篇》)。相反,如果教师临阵磨枪,就会造就“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因此,切不可无准备的应付学生,应做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形篇》)。

关于学生

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使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从平时踏实的,谨慎的学习。老师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不宜急功近利,同时又不闲散松懈,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在《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指出:“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军,劲者至,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厥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正是说明的这个问题。学习不能凭一时之兴起,虎头蛇尾,或者在考试前临时突击。

再者,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养成先自学的习惯,正所谓“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孙子兵法·虚实篇》。在学生对课程有预习的情况下,不至于被老师在课堂上牵着鼻子走,同时能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最终提高教于学的质量。

关于教学的方法

教学的过程,是老师传授知识,技能,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塑造人格的过程。可以看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孙子兵法》中有很多的思想可以值得学习。

首先,(《谋攻篇》)指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既然教与学十一个相互的过程,然而老师和学生并不是敌对的双方,而是要做到教与学矛盾的统一,老师是致力于把知识怎样最好的传递给学生,使其掌握。同时学生是致力于怎样更好的从老师那儿获取知识。怎样做到教和学的统一,就需要“知己知彼”。老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等,学生要了解老师的教学风格,教学内容等。尽力做到教与学相得益彰。

其次,(《行军篇》)指出:“凡处军,相敌……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教师在课堂上,与将帅在战场是“相敌”有共同之处,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分析课堂上学生的各种动态,表情。这些动态,表情反映了学生对讲课的反应。老师在课堂上只顾自己讲自己的,尽管讲的口干舌燥,而学生却昏昏欲睡,实际上是没有效果的。所以老师要时时根据课堂情况调整课堂氛围和讲课的内容。在课堂上也不是讲的越多越好,讲课内容越细越好,是故“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行军篇》)讲课要重点突出,“足以并力”,详略得当。讲课要有自己的特点,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赢得学生的敬佩并使其产生兴趣,再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从而达到“料敌,取人”的目的。

再次,在教学中应该教师主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孙子兵法·发地篇》中:“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是说乘敌人之空虚而入,抢先占领敌人的要害争得主动权。教学中,学生常有依赖性,需教师教育,指导和培养,他们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引路人。为了克服学生对教师得依赖性,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人意识,发挥其主体作用。可以采取很多的方式,例如:制定课堂目标,让老师和同学共同讨论重点,难点,让学生走上讲台等方式。

最后,教学方法要灵活,要具有多样性。《孙子兵法·虚实篇》说:“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书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都从分体现了灵活多变的思想。教学方法也是如此。我们知道,教学方法就是依据教材和学情的实际。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或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而这种手段一不是单一的。固定不变的,而应该是动态发展的、灵活多变的。例如:采用新的教学法——商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目标教学法,单元教学法。《孙子兵法·虚实篇》说: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其说明的就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道理。所以在教学中,应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选择因地,因人,因时而制宜的方法。

总结

《孙子兵法》的思想精深,博大,使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各种情况各有应用和各有理解,正是其魅力之处。在以上只是根据我读了之后对孙子兵法的一点理解。其中有很多可能值得商榷,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以促进其中的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