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提问”的一点体会(肖勤)

信息来源:渝西中学 阅读数: 发表时间:2014年06月04日

对“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提问”的一点体会(肖勤)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思维又应从问题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的问题,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需审时度势、多方引导,尽量使每一次提问都具有实效,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原则:

一、准确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语言要科学、准确、规范、明了、具体,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不管学生能不能做出准确的回答,都要让学生清楚问题提出的实质是什么,这点是课堂提问的表述所必需的。另外,提问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和激励性,使学生一经被提问,就能积极地投入到捕捉正确答案的思维活动中去,最终做出正确的回答。

课堂提问的语速要适当,问题提出后要作适当的停顿,以供学生思考。若学生感到困难,应给予适当点拨提示。在一节课的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紧张程度是不同的。如:在上课初期,学生的思维处在由平静向活泼状况发展,这时教师可以提问些回忆性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参与讨论问题的意识。当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活泼的状态时,可多提些说明性和评价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使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完整、正确的答案。如果答案不够全面、正确、深刻,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将学生引向正确的思维之路,使其对问题达到较全面的理解,再做出正确的回答。

二、针对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是指设置的问题直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漫无边际地进行提问,即使所选的问题再精彩,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加大力气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挖掘各种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多种水平的问题。另外,提问要疑而不难、引人入胜。过难过深,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过易过浅,则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提问的难易应该控制在学生经过听取老师讲解和自己一定的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的程度。课堂提问应尽量形成系列,环环紧扣。对于主要教学内容中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应通过提问来加以区别和澄清。那种无准备的盲目的频频发问,脱离重点难点的无意义乱问,不仅不会带来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往往会干扰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注意。

教师应该深刻体会:一个好的提问应该包含广泛的基本知识,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难度深浅得当,与其他问题关系密切,有较大的引申余地。问题答案灵活而不呆板。所以,课堂上的提问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这就要求教师既备教材、备教法,又要备学生,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三、普遍性原则

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有较大的辐射面,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设问,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这也是既要照顾点也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后进生,从而达到共同提高,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要做到这些,首先提问时对应答人数要有量的要求。每个问题根据难易及重要程度提问1—3人,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每节课要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面。课堂提问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对个别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要考虑这种答案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什么关系。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需要纠正,那么就要考虑他所存在的问题是否代表着多数学生。其次,提问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思考,切忌先指名再提出问题。

总之,课堂上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思考问题,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模式,只要尊重教学的客观规律、善于创设情境、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