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蔡平)

信息来源:渝西中学 阅读数: 发表时间:2014年06月04日

政治课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蔡平)

兴趣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是人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倾向。同样,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各科学习成绩的高低与其对各科的学习兴趣有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科目,也是学生觉得比较枯燥、烦闷、缺乏兴趣的课程。那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一、 运用漫画等幽默的方式,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法国演讲家雷曼麦有名名言:“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政治课中的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但所阐述的内容却往往是严肃的道理。要使这些抽象枯燥的概念、原理被学生所接受,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巧妙地运用漫画等幽默的方式来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既可以给紧张、沉闷、呆板、乏味的课堂气氛注入活力,又可以形成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地进入愿学、乐学的状态。例如:在说到“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时,我引用了这样的漫画启发学生去思考:这幅漫画内提到的规律是谁提出的?它体现的是什么规律?我们为什么只看到苹果落地,而没有看到万有引力定律呢?如此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懂得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是:本质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本质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是人们认识本质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本质。

二、 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愿学、乐学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愈强烈,学习的兴趣就愈浓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精神来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适时适当地巧设有一定难度,又要求学生发散思维才能解决的疑问和悬念,就可充分地激发学生质疑和解疑的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矛盾的特殊性”时,我就设置了这样一些疑问: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吗?任何事物的矛盾都相同吗?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矛盾都相同吗?所有事物的矛盾能不能用同一种方法解决呢?所有事物的矛盾若不能用同一种方法解决,那应如何解决呢?通过讨论,我把学生发表的意见和教材知识进行总结: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但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它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一侧面各有其特点。它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如果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不问青红皂白,企图一种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是注定要失败的。例如:着火的物体性质不同,扑灭火灾的方法也不同。一般的火灾可以用水或泡沫灭火器去扑灭;油、酒精等易燃物体着了火,就必须用黄沙、泥土或泡沫灭火器去扑灭;若带电器材着火,首先必须切断电源。如果不看着火的对象,不弄清着火物体的性质就鲁莽行事,不但不能扑灭火灾,还会酿成大祸。通过教师的层层巧妙设疑,不断引导学生带着疑问积极思考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三、 引用时事政治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政治课的理论性较强,往往需要运用学生感兴趣,又与其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来说明。而时事政治的材料具体、真实,贴近生活,说服力强,容易被学生接受。在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当地地结合实际事例,能使政治课中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死板的内容生动化,从而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从实际生活中悟出哲学道理。例如,在讲解“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时,我举了我市由于受到旱灾和水灾的影响,而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损失的事例。从现象上看自然灾害,但实质上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不遵循自然规律所造成的恶果。尤其是人口数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长期以来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使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而失去平衡的结果。通过这个现实事例,学生深受启示,很快从理论上明白了客观事物都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事与愿违,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实例去证明理论,不仅通俗易懂,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