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化”教育、“物化”教育向“人化”教育转变

信息来源:渝西中学 阅读数: 发表时间:2011年12月22日

从“神化”教育、“物化”教育向“人化”教育转变

人类教育活动经历了从“神化”教育、“物化”教育向“人化”教育转变的历史进程。当代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和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学生是教育对象的主体,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基础和载体,关乎教育的根本和国家的未来”。因此要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教育学生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要做到以生为本,我们应教孩子学会做人,使其向善`向上`向美,这是教育的目的`要求和标准。如果我们的学校任何一项活动、任何一项工作、任何一项影响是否符合了教学生向善、教学生向上、教学生向美的话,这才称其为“教”。如果违背了这样一种道德标准,就不称其为“教”,而是教唆。而教育改革最终必然发生在课堂上才有意义。我们一直把在学校的层面上对学生施加以向善、向上影响的第一种重要途径定位于课堂,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

课堂是师生延续`发展生命的地方,若将善待学生生命落实到课堂之中,课堂定然是鲜活的,富于人性的。而道德缺失的课堂很容易使教学转化为一种机械的`单调的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疲惫`厌烦`焦虑等感受。长此以往,必将扼杀师生的思维与精神,恶化他们的生存状态。因此,作为课堂改革的专业领导者,我们必须提出明确要求:每一个教师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从道德自觉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审视那些不道德的教育现象,努力加以改进和完善,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果都合乎道德的要求,让我们的课堂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观察以下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常常以“为学生的将来负责”的名义掩盖自己极不道德的教育教学行为。比如,教师独霸着时间,独霸着课堂,霸占了课上,又霸占了课下,还霸占了学生的休息时间,尽管有些人是出于“好”的初衷,但不能用错误的方法去达到目的,其接果会与初衷背道而驰。如果我们收获的教育成绩让学生付出了太大的代价,那么,所谓的“一切为了学生”便成了美丽的借口。

有的人做了一辈子教师,只是重复一种了无生趣的教学模式,自己没精打采,学生如做针毡;自己身心疲惫教学质量却平平淡淡——他们把智力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教学。

教材中70%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和合作能解决,20%通过小组合作获得,只有10%的东西需要老师来指点。因此,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习本来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课改背景下,我们必须站在道德自觉的高度和育人的立场来审视课堂教学,来分析和矫正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道德”甚至“反道德”的现象与问题。立足于学生现实学习和生活需要,着眼于学生后续发展和终生学习的需要,以“构建‘道德课堂’,提升师生生命质量”为目标,把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实际上,在课堂上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又能让他获得学业的成就,这就是最大的课堂道德。我们的课堂应该满足学生学业进步的需求,也就是考试分数的需求,同时也应该满足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的需求。

“道德课堂”,是一种高品质的课堂形态,要求我们教师用“合道德”的方式,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在保证学生身心愉悦、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使学习者获得学业进步和身心全面发展。

对学生而言,“道德课堂”强调的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把学生今天的健康成长和明天的幸福发展有机的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以身心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发展;对教师而言,课堂是教师生命延续的舞台,是教师追求卓越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完善人格,实现生命的价值和幸福。

“道德课堂”的第一个层面上必须是高效的课堂,第二是必须是能够促进思维发展的课堂,第三个是必须是能够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课堂。在课堂教学结构诸要素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最灵动的一组关系。“道德课堂”强调,教学是师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师生心理相容`情感交融,课堂上教师善教`学生乐学,气氛活跃而适当紧张,不同层次和个性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师生关系就像导游和游客的关系一样,教师就像导游,学生就像游客。导游要把游客带到哪里去?要去哪几个景区?每个景区游览几个景点?每个景点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有什么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只要教师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就会引领学生去高效学习。

一是引领激情。高效课堂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这“狂欢”就是活力的迸发,激情的释放。教师则是学生激情的点火器,活力的鼓风机。在课堂上老师要用激情引领学生,不断的鼓风`点火,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高度坑奋的状态,使课堂成为一个张扬个性,展示魅力的舞台。

二是引领习惯。杜朗口的校园里有这样一句话:将规范修炼成一个习惯,把认真内化为一种性格。我对这个习惯的理解就是学习的惯性。当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惯性`刹不住车时,学习岂能不高效,不主动?当然这个惯性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特别是在课改初期的学校,要靠教师在课堂上不断的引领。比如说引领学生用好双色笔`纠错本`活页夹的习惯,反思总结的习惯等等。

三是引领思维和方法。高效课堂培养的是学生主动思维,积极思维的态度,历练刻苦钻研的精神。这也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当学生在课堂上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通过引领,启迪学生思维,指给学生方法,点到为止。即使问题能够顺利解决,又使学生有过程体验,实现“道而弗抑,开而弗达”。

恰到好处的引领会使课堂走向高效,使学生的学习得以提升。信心和技巧的引领也很重要。信心引领是告诉学生他们都是最棒的,相信他们能做到最好。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的高效展示需要以充分的预习和教师的指导为基础。教师的指导可以是可以是课堂上的引导语言,也可以是导学案中的温馨提示。总之,只要教师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就会引领学生去高效学习。

犹太人在孩子小的时候,会在书上沾上一些蜂糖,然后让孩子闻,以此告诉孩子这样一个理念——书是香的。其实,这就是在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我们今天的教育,从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就是超负荷的作业,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枯燥和烦闷,找不到学习的愉悦感觉。因此,兴趣引领是教师引领的一个核心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愉悦和快感。

总之,只有以生为本,构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学生知识体系;构建“道德课堂”才能让学生幸福的学习,才能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