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

信息来源:渝西中学 阅读数: 发表时间:2012年06月05日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

渝西中学 封 梅

最近读到过一本《爱心与教育》,这是李镇西老师写的一本教育手记,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教育的智慧、灵光与真情。对学生处处洋溢着唤醒、激励、鼓舞的教育元素。在物欲横流、人心浮华的今天,还有一个人是那么纯粹、是那么纯粹的守着自己的麦田——做教育、做真教育。就像一片远离喧嚣的云,是那么纯净而超然。朴素的文字中,写满真诚;真诚的文字中,渗透着爱心;在这个被金钱与名利充斥的社会,在教育越来越功利的今天,《爱心与教育》如清风扑面,如醍醐灌顶。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在我看来,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对每位教师来讲,是不可缺的,但是如何实施爱心,如何让爱心化为学生自省的动力。李镇西老师用他自己的行动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答复。他说“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喜怒哀乐。”我也从事教育工作,从李镇西老师的手记里,我得到的重要启示,首先是认清了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其次是对差生的转化方面,对学生的爱心,以及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方面等等,都还做得不够,我虽然对学生充满了教育热情,但基本上是把学生仅仅当作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而未把他们看作有自己独特心灵世界,有充分主体意识的人。今后对于怎样提升“爱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做一个人民满意的老师,还需不断地体会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的威严不是尊严。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合上书本后的深思,钦佩于李老师的人格,他教育学生,让学生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他自己首先是个能让人因他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他让万同幸福了,让万同的妈妈幸福了,让他所有的学生幸福了,同时,让万同幸福的过程也让其他任课老师幸福了,这是李镇西老师的人格境界,也是我所追求和努力的方向,要做一个能让身边的人感到幸福的人,虽然对于怎么做这样的一个人一直以来还没有很清晰的思路,但至少已有这样一个意识存在于我的脑海,从一件件小事开始做起,处理好每一个细节,总有一天,我能成为这样的一个人,其次钦佩于李老师那耐心细致的心灵教育,他对万同的心灵教育远远大于知识教育,他首先转变的是万同的思想与心灵,让他被爱,有尊严,不孤独,有自信,让他“抬起头”这是万同转变成功的关键,还钦佩李老师的“十八般武艺”的行为引导,规范以及必要的制约,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修订本评议,写“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等等这些效果非常明显,而且操作起来也不麻烦,很具实用性。

“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这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钦佩中还带感动,深深感动于李老师的责任感,强烈感受的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一腔爱心,这是所有成功教师的共同经验,这也深深地相信这一点,给孩子一倍的爱,你将得到一百倍的回报。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写下那么多的手记,札记,为进一步探索教育的规律积累那么多原始的宝贵的资料。

“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爱心与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用手写出来的文字,而是一本用身体实践出来的好书。这些文字,没有一句灰色的理论,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李镇西真挚的教育情怀与理性思考,记述的是一位崛起于基础教育领域里的教育专家坚实的脚步。甚至可以说,记录的是一些细节――这给人的震撼是巨大的,因为,没有对教育的一种悲悯之爱,便无法让教育成为自己的宗教,没有一种对师生的慈父般的情怀,便不可能有那种跨越时空的漫步和对语文教学的建设性的思考与策略。同样,没有一种教育信仰的坚定,便不可能将教育大爱深藏在诸如一篇日记、一封书信甚至一个鸡蛋之中……

“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从万同身上,我发现:教育,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教育的智慧。教师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镇西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离异家庭的孩子万同,是一个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令人担忧的学生,对班级影响非常大,李老师大胆的放低对他的要求,允许他在听不懂的课上看或抄小说《烈火金刚》。万同离家出走,并与不良少年纠缠在一起了。李老师运用集体的力量,并号召全班每一位同学给万同写安慰和鼓励的话。用真情终于让万同回归了集体。李老师替万同回绝“情书”, 万同考试再次作弊,担任“纠察员”的万同成了偷盗者······一次次教育的冲撞,一次次家访的艰辛,这就是传奇的教育故事。

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这种东西很空泛,它可以是看得见的,也可以是看不见的,但它肯定是可以感受得到的,因为人是一种情感型的动物,它热血而不冷血!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学生。很多情况下,爱是一种特殊的动力,可以创造新的生命,创造新的奇迹,创造教育的辉煌!教育需要博爱,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有教无类”,“同在一片蓝天下,孩子们应该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新课程背景下也提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白天鹅”要爱,“丑小鸭”更需要爱,唯有爱满天下才能换来桃李芬芳。面对“后进生”一次次“旧病复发”,李镇西老师总是宽容地就势引导,把关怀和宽容作为与学生沟通的法宝,坚信教育是一个过程,必须循序渐进,切不可一步到位。坚持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和信心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他们,人心总是肉长的,总有一天,他们会被感化。在阅读那份转化万同的教育手记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会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教师是对学生的爱理应是无私的,而这种纯洁的爱,客观上必然是会赢得学生爱的回报。每位学生都是充满单纯、善良、天真的品性,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会铭记于心,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日祝福,是感动、是欣慰,更是一种幸福!这就够了,爱的教育,就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的爱后,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育是一种“良心式”的工作,我们绝对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来偿还学生对我们的无止境爱。也许这需要用上我们的一辈子!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 于是,我开始反思……读了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我要慢慢的吸收,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