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教学理论--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信息来源:渝西中学 阅读数: 发表时间:2009年11月16日

发展性教学理论--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发展性教学理论

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1.1背景与内容

发展性教学理论提出的背景

二战以后,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了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上。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以原子能技术、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等为特征的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而引发了又一次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知识物化的周期大大缩短。科学信息的成倍增长,使得普通教育的教学内容不断增多,而且越来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不可避免地要回答如下的问题:学校教学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认识可能性,如何为儿童自觉而牢固地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整套知识创造条件。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问题就已经为全世界教育学界所关注。

在前苏联,自20世纪30年代末期以来,以凯洛夫教育学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体系一直在教育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该体系的一个最大缺陷,就是忽视了对儿童心理特征的研究,在教育教学中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客体地位,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生的发展备受关注的条件下,以凯洛夫教育学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体系,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满足生活的需要。作为传统教学理论建设者之一的赞科夫,对于传统教育体系严重地落后于社会和生活需要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曾对一批即将在传统教育体系下毕业的学生作过调查,让他们回答:“学校在哪一点上没有教好你们?”学生们说:“学校很少教给我们创造性、首创精神和独立性,甚至没有教给我们勇敢和大胆想像的精神。我们没有足够的勇气自己替自己做主,而是常常把自己的问题推给老师和家长去决定。“在学校里,我们很少思考,而更多地是背书。”赞科夫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首创精神,就必须提高学生的一般发展水平,就要在教学理论上打破传统的观念。他认为,一般发展对于学生高质量地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知识和技能都咱起作用。如果能在提高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重大的成效,那就会给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开辟一条广阔的道路。他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学生的发展对他们将来的生活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不管教学大纲编写得多么好,男女青年在中学毕业后,不可避免地要碰到他们不懂的科学发现和新技术。他们必须独立地、迅速地弄懂不熟悉的东西,并且掌握它。只有具备一定品质、有较高发展水平的人,才能更好地应付这种情况。”他认为,“教育科学应当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安排学校的教学,才能使学生获得比现在更高的智力发展水平?”赞科夫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教学体系的弊端和重视儿童一般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简单的修补而不抛弃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已经不行了,必须对其进行根本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从1957年至1977年的20年间,赞科夫领导原苏联教育科学院普通教育研究所的“教学与发展”实验室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的实验研究,并不断进行总结,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小学教学新体系,也即实验教学新体系。由于其思想的核心是着眼于儿童的一般发展来进行教学,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因而,赞科夫的教育理论被称之为发展性教学理论。

赞科夫在长期的实验研究过程中,写作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教学与发展》一书是其实验研究的全面总结,也是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最重要的代表作。

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赞科夫是维果茨基的学生。他继承并发展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学说(本书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把智力发展扩大为一般发展,提出“一般发展”的心理学思想。赞科夫认为,“一般发展”是教学的目的,只有当教学任务落在“一般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如何才能使教学任务落在“一般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并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呢?赞科夫在通过长期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总 结经验,形成了实验教学新体系,从教学原则、教 学方法等方面系统地回答了这一问题。这也就是赞科夫发展性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

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以最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即“系统地、有目的地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赞科夫所谓的“一般发展”有其特定的含义,也是理解发展性教学体系的关键。

关于“一般发展”的含义和内容,赞科夫本人先后多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论述。

赞科夫在1963年的《论小学教学》中指出:“我们所理解的一般发展,是指儿童个性的发展,他的所有方面的发展。因此,一般发展也和全面发展一样,是和单方面的、片面的发展相对立的。”他又解释说,“一般发展”与“全面发展”虽然密切联系,但又有所区别。“一般发展” 是指问题的心理学方面,而“全面发展”是指问题的社会方面。

1964年,赞科夫在《小学教学新体系的实验》中说:“一般发展不同于特殊发展,它指的是学生个性所有方面(包括道德感、观察力、思维、记忆、言语、意志)的进步。”后来在《和教师的谈话》中他进一步明确解释:一般发展,就是不仅是指智力发展,而且还指发展学生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1975年,在《教学与发展》中再次谈到,“一般发展”,本应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但是,“我们所研究的教学与发展问题是有一定局限的:我们研究的是教学与儿童心理一般发展的关系。”这表明,赞科夫认为“一般发展”还应该包括身体发展。

由此可见,赞科夫实验性教学体系中的所谓“一般发展”,既不同于智力发展,也有别于特殊发展,又不同于全面发展。“一般发展”指的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完整的人的深刻全面发展,是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的整个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赞科夫认为,不是任何一种教学都能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批评传统教学只是单纯追求掌握知识和技能技巧,未能揭示出掌握知识过程中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因而,不可能解决学生的一般发展问题。发展性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建立能促进儿童一般发展要求的教学。因此,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体系就成为向当时苏联传统教学挑战的旗帜,也成为当时改革包括小学教育在内的普通教育的指导思想。在这个意义上,赞科夫领导的“教学与发展”实验室,对“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的长达20年的实验,被美国人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

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

赞科夫认为,要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必须遵循与传统教育学不同的教学原则。赞科夫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结合自己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概括出了5条教学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赞科夫认为,实验教学原则“来源于它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教学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而一般教学原则所要求的“是在掌握知识方面取得成功的结果”,赞科夫因此断言:“我们的教学原则既不能取代它们,也不能与它们相提并论。”

第一、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赞科夫认为教学不应停留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上,而应该使教学任务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走在学生发展的前头,推动和促进儿童发展。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难度”这个概念,按赞科夫的说法,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其含义之一是指克服障碍,另一个含义是指学生的努力。克服障碍,“首先在于展开儿童的精神力量”,在教师指导下,使这种力量“有活动的余地”,如果教材与教学方法不能向学生提出需要克服的障碍,儿童的发展就失去了动力。学生的努力,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引起学生在掌握教材时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使学生不仅仅简单地掌握知识,而且在以后的认识过程中能引起对知识的再思考。这就要求学生做智力上的某种努力。”赞科夫的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形象地说就是,孩子由成年人扶一把,跳一跳,把原来够不着的桃子摘下来。当然,在运用这一原则时,要注意把握好难度的分寸:给学生提供的教材一定是学生所能理解的,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第二、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针对传统教学中复习的滥用,以及严重的形式主义和烦琐哲学,赞科夫提出了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的意思,是教师讲的东西,只要学生懂了,就可以往下讲,不要原地踏步。这一原则就是要求教学要不断地向前运动,不断地以各个方面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智慧,能为学生越来越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因为这些知识被纳入到一个广泛展开的体系中。他主张以知识的广度来达到知识的巩固性。

赞科夫特别强调学生对教材的第一印象,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索规律,有所发现,明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把知识系统化,从而保证教学的高速度。

赞科夫所讲的“高速度”,决不是赶进度,开快车。他认为在课堂上匆匆忙忙,赶快把尽量多的知识教给学生,是与实验教学体系格格不入的。主张教师和学生都稳稳当当地工作,教师要不吝惜时间,耐心地听学生把话说完;也不要吝惜时间,跟儿童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这样的教学将会得到加倍的报酬。

第三、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是要强调理论知识在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所谓“理论”,是区别于“实践”而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知识是指那些直接反映在技巧中的知识。例如,一个学生可能知道怎样进行几位数的进位加法,知道加法应该怎样做,但是并不知道这种运算的规律,如加法的交换律和其他几个规律。如果学生掌握了这后一类知识,那就是掌握了理论知识。赞科夫强调要通过教学,尽量使儿童掌握理论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为理论知识是掌握各种技能的基础,是形成技巧的重要条件。他在观察中得出结论,一年级的学生就能掌握许多抽象的概念,理解事物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他认为,只有抽象思维才能更深刻、更接近对事物本质的掌握;只有从抽象过渡到具体,才能更完整地认识那个具体事物,认识它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是对传统教学中量力性原则要求教学要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的质的修正。

第四、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

赞科夫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过程本身,是学生理解教学活动的内部结构和进程。按照这一原则,教师不仅应该让学生知道学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学,理解教学活动结构和组织安排的合理性。赞科夫以乘法教学为例进行了说明。在教乘法表时,不是简单地拿乘法表让学生背,而且使学生明白这节课教材的一定编排顺序的根据,理解熟记教材某部分的必要性,明白掌握该部分知识发生错误的主要原因。

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告诉学生:哪些教材应该熟记,哪些教材不必记,知识之间是怎样联系的,错误是怎样发生的,应该如何防止。它强调的是教会学生探讨和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第五、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对差生采用无限制地增加操作性练习的做法提出来的。他认为,对于差生更加需要花大力气在他们的发展上不断地下功夫。下了这样的功夫,就能使差生在一般发展上得以进步。大量的操作性练习,只能加重差生的心理负担,阻碍其获得一般的发展,使他们更加落后。他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崇高理想,要求无论在教养或发展方面,都能使所有人,而不是挑选出来的一部分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使差生获得快速发展,赞科夫在具体分析了差生的心理特点后建议:1.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不急于提高学生的分数或让其达到及格水平;2.注意肯定差生的进步,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学习信心。不要提他们可能回答不上的问题,以免形成自卑感;3.利用一切机会,引导他们观察事物,积累关于事物的现象,丰富他们描述事物的语言,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4.改革对他们辅导的形式。补课与习题不在多,而在“准”,对症下药。要注意启发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多种能力;5.吸引他们参加课外活动小组,要求全体同学亲近和帮助他们,克服他们的“自我中心主义”。差生学习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不应对差生采取挖苦惩罚的办法,而应该热情地对待他们,着眼于他们的一般发展,以一般发展来促进他们学习上的进步,调动他们内在的学习诱因和精神力量,使差生得到转变。

赞科夫的上述5条教学原则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其实质是要完成教育思想中教学目标的转变:从单纯传授知识和形成一定技能,转移到既传授知识,又使学生获得一般发展上来。

发展性教学的方法

实验教学法是赞科夫实验教学论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赞科夫看来,“实验体系的指导思想及其教学论原则,就是靠教学法才得以在教师的日常活动和学生的学习中得到贯彻的”,其目的是“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达到尽可能高的效果”。在教学与发展的前两个阶段,赞科夫对教学法的研究是以几条线索展开研究的。实验进入第三阶段,赞科夫便从系统和结构方面,对实验教学法的特征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与效果作了深刻的概括。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应使学生过一种积极而丰富的精神生活。

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教学就能发挥其作用。所以,一个首要的观点就是学生生活的观点。学校在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时,要把学生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吸引到这一活动中来,使学生的精神生活生气勃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智力情绪、道德情绪和审美情绪。为此,教师首先要有高涨的情绪,创造与学生推心置腹的气氛,要使课堂与沸腾的生活息息相关,激起学生在情感、情绪、思想方面的交流,使学生在课堂上、家庭中乃至学校生活中过一种真正丰富多彩的生活。

二、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精神需要,形成学生的内部诱因。

赞科夫认为,外部刺激与内部诱因相比较,前者的获得没有经过紧张的脑力劳动,没有和兴趣相结合,作用是暂时的;而后者则相反。形成内部诱因,根本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精神需要。学生产生了对学习的需要,他就会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强烈,愿意完成难度大的作业,能够体会紧张的脑力劳动后的满足。这时,学习的内部诱因就取代了外部刺激而在学习中占主导地位了。

三、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应使学生深入地从各方面理解和体会课文。

赞科夫特别重视让儿童在自己独立感知的基础上,越来越深入地从各个方面理解和体会文艺性的课文。他主张根据不同课文的性质和学生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来安排课文的具体教法。把各种教学方式结合使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文章的情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他也提出在教学中要注意避免两种极端的做法:一是关于课文的意思一定要让学生说出来;二是由教师一个人解说课文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中应有效地使用间接法。

赞科夫认为,间接法就是学生把知识在自己的头脑里进行“加工”,利用“积极的精神生活,并不是只靠记忆工作,而是要思考、推理、独立地探求问题的答案”,把知识变成自己思想的产物。当然赞科夫并不完全排斥直接法,他认为直接法不仅需要,而且有时很难把它与间接法截然分开。

五、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应有助于积极地发展学生的言语。

赞科夫主张,要把发展学生的言语与平日的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述,通过与人交往来发展言语。也就是说要在使用言语中发展言语。在发展言语中,要把口头言语的自然性、生活性与教师对学生言语的指导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如组织学生参观或旅行,指导学生看,引导学生说。

六、教学过程中应讲清基本概念,精心安排练习。

讲清基本概念,精心安排练习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抓好的两件事。讲清概念,让学生学会把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区别开来,学会把各个概念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透彻地掌握知识,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编排练习同样应该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练习的安排要在学生一般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要避免让儿童感到单调乏味。

赞科夫还在其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传统的写作教学和劳动课的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以更好地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

\ 1.2简要评价

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是他领导下的“教学与发展”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及苏联广大教师共同劳动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赞科夫通过多年的实验研究,明确提出了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原则,制订出了实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形成了实验教学新体系。

赞科夫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教学论思想。他不仅将“发展”引进了教学领域,而且在更高的高度上探讨了教学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此促进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培养有创造精神的社会主义新人所必需的。赞科夫的教学论体系中重视人的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认识的主体作用等观点,都是对传统教学理论的突破和超越。赞科夫在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实验心理学的个案分析、心理实验等一套比较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的实验设计,组织具体实施,考查实验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反复进行实验,使教学问题的解决建立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实验教学新体系,用这个方法,解决了苏联教育中不少问题。同时,赞科夫在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中,既慎重实验,又大胆革新。他进行实验的范围是逐步扩展的,首先在一个班实验,然后不断扩大。实验中坚持教师自愿参加的原则,尊重教师个人的意见,坚持长期反复的实验。他的治学态度是严谨的,但他又敢于大胆创新。而且一旦有了充分的论据,证明了新体系的优越性,他就通过写文章,发表演讲,著书立说,广造舆论。这样做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促进了学制的改革。赞科夫这一套科研和工作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在学习赞科夫实验成果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以3条线索(观察活动、思维活动和实际操作)研究人的一般发展;用同一内容、同一方法反复在同一些学生身上进行实验;新原则与传统原则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等等,都值得进一步研究。以高难度原则代替和否定量力性原则,以高速度原则代替和否定巩固性原则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方面也是脱离实际的、有害的。

赞科夫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贡献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应该是我们的正确态度。客观、全面地对赞科夫做出评价,才能真正有利于我们的借鉴和学习。

1.3案例分析:用问题教学法讲评作文

理论依据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问题教学法正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在活动情景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这是初一下学期的学生,本次评讲的作文是记叙文《我的小伙伴》。要解决学生作文中暴露的3大问题:记叙不具体、详略不得当和不能紧扣主要人物用笔,重点是第三个问题。

教学设想

问题教学法在课堂结构中的主要形式是对话和认识性作业。教师通过创设某种活动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对话和认识性作业,积极进行探索,从而感知知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达到教学目的。据此,笔者在本节评讲课中设计的主要方法是,以一篇典型的学生作文为评讲材料,通过反复阅读该作文,包括某些特定片断创设活动情景,使学生在语感引导下进入作文内容,从而感知问题所在;在活动情景中,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联系学过的课文及写作知识,学生通过讨论达成对问题的一致认识;安排认识性作业,大家动手修改,人人参与,在实践中受益。教学风格追求读写结合、步步落实。

教学步骤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进入学习过程

1.教师说明本节课的任务和目的;

2.教师回顾本次作文要求,评述整体情况:写人记事要交代清楚要素,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应着重写,写具体,写充实。本次作文的优点:六要素具备;缺点:(1)主要内容写不具体,(2)不能围绕主要人物写。

3.具体说明本节课要解决的3个问题和学习方式、要求等。通过上述说明,学生了解了课题、学习目的及要求,有了思想准备,进入了学习状态。

教师提出问题设计,并安排认识性作业,引导进入活动情景,展开知识探索并培养其相应能力

1.学生朱丽娟全文朗读自己的作文原文(附后)。

2.教师提问一:朱丽娟的作文里有“到现在我还很感谢她对我的支持”一句,好像是模仿哪篇课文里的?请找出来。(学生很快从刚学过的《我的老师》里找出3处类似的话来。)

提问二:这句话里的“支持”一词好像有点儿不恰当,请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并找一个恰当的词替换。(朱丽娟重读“支持”所在的第4段;讨论;发言中出现了替换词“帮助”、“劝慰”、“同情”等;最后选择了“劝慰”。)(教师小结,说明模仿课文应根据作文实际选词造句,不能照搬硬套。)

提问三:《我的老师》里这类句子总是用在一件事记叙完毕之后,而作文里这句话听起来总觉得别扭,请大家再听一遍,然后说说应该放在哪里?(重读3、4两段;讨论;学生一致认为这句话应放在第4段之后,作为这一部分内容的总结语。于是教师说明作文要“文从字顺”,注意语序。)(以上是关于如何模仿课文及文字表达方面的讨论。模仿是积累的重要途径,虽不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但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用了大约6分钟。)

3.教师布置认识性作业:作文里有一句话是“我真高兴”,我觉得很抽象,怎样才能把这句话形象地表达出来?请各人试着写一段话。(重读那段话;学生改写这句话;3分钟后,几个同学念作业,都比较具体生动;朱丽娟本人的改写是:我高兴地跳了起来,大声地叫着:“我有一个布娃娃!我有一个布娃娃!……”老师对同学们的作业略加评论,小结说明记叙文的特点是以形象动人,并板书“形象大于空话”。)

4.教师提问四:朱丽娟的作文写了两件事,第一件写“我”测验失败后很苦恼,得到牛全红的劝慰;第二件是关于布娃娃的事。想想,哪件事与主要人物牛全红联系更紧些?为什么?(学生讨论后认为第二件事与人物联系更紧,因为材料独特一些,与人物牛全红关系大一些;教师分析、点拨,使学生认识到第一件事更多的是写“我”心情如何沉闷,主要人物只写了两句话。教师说明要围绕主要人物选材的道理。)

5.教师提问五:文章写的人物是牛全红,想想,作文里是写牛全红多还是写“我”多?应该多写谁?(学生发言说到写“我”多于牛全红,教师略加点拨后,学生认识到应该多写牛全红。教师对照“提问四”说明,记人的作文不仅要围绕主要人物选材,而且在运用材料的过程中应该围绕主要人物着笔,多展开正面描写,而不应该把其他人物写得过多,淹没了主要人物;还要运用平时学到的各种描写手法。)

6.布置认识性作业:帮助朱丽娟同学设计一个合理的修改方案。(大家或思考或动手列提纲;教师巡回察看;要求课外完成该修改提纲。下课。)

评析

这堂课的效果非常好,学生学得很活泼,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作文兴趣普遍有所提高,对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得较透彻,也知道写记人文章的基本要求和思路了。从课外的修改提纲看,效果是好的。从与学生的交谈看,他们是喜欢这样上作文课的。

这次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紧紧联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在情感、情绪、思想方面的交流,充分激发了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通过精心安排作业,让学生人人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亲自实践,从而使学生每人都得到写作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可以说,该教学较好地运用了发展性教学的原理和方法,达到了“用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的附:我的小伙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