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深化“三课活动” 积极推进校本教研

信息来源:渝西中学 阅读数: 发表时间:2009年09月30日

不断深化“三课活动” 积极推进校本教研

重庆市渝西中学 王鸿宾

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地全面启动,我区的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现。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新课程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所以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推进教学改革不仅是必然的,更应该作为课程改革的先导和前提条件。而教学改革的关键是用创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观念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如何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搞好教学工作,不断深化教学研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说课、上课、评课”三课活动的开展,基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提出,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要上好课,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文化和教育素养、娴熟的教育艺术和技能,并对教材和学生有深刻的把握和了解。教师素质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很多,说课和评课是其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其作用是单纯的理论学习不可替代的。良好的说课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对清理教师的教学思路,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有特殊功效。评课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评课对促进教师进行反思,将教学体验和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重要意义。在现代学校的教学研究中,我们要不断深化“三课”活动,积极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要落实好“三课”活动,要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要从理论上加以提高,用先进的、创新的教育理论来指导“三课”实践活动,从形式上加以改进;在教学效果上得以增强。在实施“三课”活动的过程中要体现新课改特点,符合素质教育的特征,反映出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的精神,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不断更新我们的教学观。

按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在更新知识观、学习观与课程观的基础上,强调教学应该通过教学内容的真实性与复杂性;方法的引导性与支撑性;学习环境的内容丰富性、挑战性;评价的激励功能与支持反思和自我调控的功能;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共创互动合作、支持双赢的学习文化;教学情境的浸润性功能。

在“三课”活动形式上不断加以改进,不仅是“说、上、评”,而且要“结”,通过结来研究、探讨与总结,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分析检验教学效果,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提高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要达到“说、上、评、结”四位一体。要让“三课”不仅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来开展,更要将它转变为教研组教研活动和学校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形式和常规方式,变为教师实施教学和研究教学日常行为方式和习惯,要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校、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案例”研究,通过“三课”活动促进学校教改科研的开展与深入,提高“三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三课”真正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常规手段。

要不断增强“三课”的实效性,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体教师在工作中都要认真分析学生。例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念,所倡导的是一种积极的学生观,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然智力这八种智力,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可造就人才。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认为:“有教无类”。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适当的教育与训练将使每一个儿童少年的智能发挥到更高水平。因此,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大脑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能的情景,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无论何时,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育,树立“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以及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教学观,把他们培养成不同类型的人才。

在“三课”活动中更要坚持改革和创新的精神,素质教育的精髓,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998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讲话时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又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将“创造”看作人生的真谛,把培养创造力作为教育的宗旨,他笃信每一个人都有创造能力,极力主张开发和培养人民大众和儿童的创造力。他在许多文章中反复提出了“解放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双手、头脑、嘴巴、空间和时间。他以“奋斗是万物之父”的精神,仅管当时是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在有限的范围内,仍然培养一批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和理论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学校在开展“三课”教学活动中,要坚持追求上述创新精神,教师必须对创造性教学理论有所了解,加强学习,努力探求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彻底地改变那种教学就是照本宣科,就是“照葫芦画瓢”的教学模式,真正开拓一种全新的教育格局,重点是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想象的积极性,并努力培养学生形成立志攻关的坚忍性与持久性,使之在心理变得更加成熟,更有决心、信心、恒心,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教学也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教师角色要进行转变,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为了确保“三课”活动不断深入开展,促进学校建立起良好的教改科研机制,学校要坚持走组织实施,培训学习,考核检查,教师成长发展为体系的管理模式,力求通过广大干部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使“三课”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教改科研在我校更加逢勃兴起,我们的目标是:“不求人人有课题,但求人人搞科研”。使我们的教师积极投身于教改科研中,以教研促教学,在教学中搞研究,研究自己所教学生,研究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了解和掌握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出更多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学生而努力工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