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途径与方法探索

信息来源:渝西中学 阅读数: 发表时间:2009年09月30日

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途径与方法探索

重庆市渝西中学 张罗明

[摘要] 文中归纳出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内容,探索出利用化学史和化学实验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严谨学风、爱国主义、学习兴趣、安全意识、协作意识、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途径与方法;化学史;化学实验;意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强调: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续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充分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严谨的学风和爱国主义精神

1、利用化学史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教育。

现在的中学生,普通生活条件较好,智力发育健全。他们在学习上的距离除了学习方法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学习态度问题(即在学习上不勤奋)。对此我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及时给学生讲一些有关化学家刻苦钻研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教育,使他们逐渐养成勤奋学习的好习惯。如讲“苯分子的结构”时,我讲了凯库勒执迷地研究它的情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凯库勒成功了,他梦中悟出了苯环的结构。当时,他的同事们有的也学着他的样子,躺在安乐椅上睡起觉来,期望也能从梦中捕捉到科学的灵感。然而只有一人睡着了,可惜只梦见打牌打输了”。课堂内发一阵笑声,这声音反映了同学们领会到“灵感全然不是漂亮的挥着手,而是如牛般竭尽全力工作时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及时指出,要想在学习上取得好的成绩,必须刻苦努力。

2、利用化学史对学生进行严谨的学风教育。

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学生观察实验不仔细,计算数字不准确,判断推理想当然等不良现象。我在习题课、实验课小结,试卷评讲中及时通过讲述化学史故事启发学生认识缺点,修正错误,培养严谨的好学风。如针对计算不准确给学生讲述:1882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主任瑞利从空气分离出氮气,精确称得的密度是1.2572克/升。用4NH3 3O2=2N2 6H2O,获得的氮气密度是1.2508克/升,小数点后第三位出现了差异。为什么?瑞利苦心钻研了两年,前后用十几种方法。做了几百次实验,“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后来他和伦敦大学教授莱姆塞携手攻关,终于发现了空气中的隐士――氩。这一胜利难道不能给那些粗心大意,马虎潦草者以深刻的教益吗?又针对学生观察实验不仔细给学生讲述:一百五十多年前,国际化学权威柏采利乌斯上一堂实验课时,用手指在试剂瓶中蘸了些溶液,放入口中品尝,看他那美滋滋的样子,学生们也跟着学起来,结果大上其当。原来柏采利乌斯是先把中指伸入溶液,尔后把食指放在嘴里,他根本没尝到药品。而学生们却实实在在尝到了苦头。再针对学生推理想当然给学生讲述:1926年,法国青年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消息传到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大为懊丧。在此之前,他也用相似的方法分离了这一新元素的单质。然而他却轻率武断地认为这是氯化碘,李比希晚年还深有感慨地说:“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凭空编造理论了”。

3、利用化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所谓“爱国主义”,就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我们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通过教学活动,真正使学生具有“怀爱国之情,立报国之志,学建国之才,有效国之行”的高尚情操。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向学生宣传我国悠久的文明历史和在科技发展上取得过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如在讲述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就给学生介绍我们祖先在商代就用木炭作还原剂来冶炼金属铜;在讲硫的性质时,就向学生介绍火药是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几百年后传入欧洲;在讲炼铁、炼钢原理时给学生介绍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劳动人民的无比智慧进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另外,还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我国具有杰出贡献科学家的事迹,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在讲碳酸氢钠的有关知识时,给学生介绍我国近代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在青少年时期奋发苦读,国外学成归来,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在国际市场上传为佳话。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侵吞永利公司,侯先生毅然发出“宁举哀,决不受奠仪”的誓言。当同学们听了这些感人事迹时,情绪激昂,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二、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遵纪守法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及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学化学实验除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外,还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勇于探索的精神,加强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1、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及学习化学的兴趣。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健壮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今天的中学生,是本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从小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十分重要,也是为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合格保证。《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中学生不吸烟,不酗酒。而现在中学生中吸烟、酗酒现象比较严重。据调查,中学生吸烟多数是从进入高中开始的。如果在此时及时对学生进行大量生动的吸烟危害健康宣传教育,对控制中学生吸烟人数的增长是非常有益的。针对这一现象,我在高一化学绪言的教学中,给学生补充做了吸烟危害健康实验(具体做法参见文末实验),让学生亲眼看到香烟的烟使血液变色的现象,不但提高了学生初入高中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以客观事实证明吸烟对人体的危害。同时,顺便给学生介绍一些吸烟危害健康的医学统计数据,这有利于多数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另外,在基本操作的教学中,结合药品的用量,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教育;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要求学生相互配合,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从而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好习惯,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勤于思考,吃苦耐劳的好品德。

2、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中学生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而现实生活中,相信迷信的并不少,其中也包括一部分中学生。封建迷信之所以有人相信,关键是封建迷信的中心人物巫婆、道士、八字先生等都有一套骗人的把戏,有的还比较“高明”。当代中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使他们将来能成为祖国建设的合格人才,就必须将这部分从封建迷信中解脱出来,要使他们相信迷信都是假的,就必须以科学方法去揭穿其骗人的把戏。对此,笔者在讲Fe3 离子的检验时,先在课堂为学生表演了巫婆斩鬼的把戏(也可以安排在兴趣活动中让学生表演,具体做法从略),然后再介绍Fe3 离子的检验方法,这样不但使课堂生动有趣,而且使学生明白了世上根本没有鬼,巫婆或道士斩鬼看到的“鬼血”不过是利用了反应Fe3 3SCN-=Fe(SCN)3(血红色)的原理在骗人。从而培养了学生相信科学,尊重事实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另外在讲离子、电子时,通过观察电解Cucl2溶液及电解质溶液导电等实验现象,使学生确信离子、电子的存在,以培养他们树立“客观世界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观点;在做足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实验时,通过让学生观察溶液由清到浑,又由浑到清的现象,使学生意识到“量变到质量”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做Al(OH)3两性、中和、水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实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教育。总之,利用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牢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3、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

安全意识是现代劳动者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教育主管部门也明文规定对中小学要加强安全教育。安全因素涉及面广,而化学实验就有很多需要注意安全的地方,这正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很好素材。如浓H2SO4的稀释,钠与水的反应,Cl2和H2S的性质等实验都牵涉到防爆防毒等安全问题,完成这些实验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较扎实的安全操作技能。

另外,在化学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化学物质美(化学研究的对象物质及化学化工产品的形态美,结构美,实用美等)、化学变化美(奇妙、多彩、无穷)、化学理论美(简明、和谐、奇异)、化学用语美(简洁、凝炼、深蕴)、化学实验美(形象、生动)等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陶冶学生的审美品味和科学鉴赏力。总之,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功效十分明显。特别是利用化学实验的真实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安全意识教育,比单纯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附:《吸烟危害健康实验装置》

现象是:棉花上沾的人血颜色变暗,乙醇变黄。

[主要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人教社出版。

2、王作民《中学化学思维》,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

3、《化学教育》1999年12期p43-44。

4、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