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学校文化

信息来源:渝西中学 阅读数: 发表时间:2017年07月09日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钱志亮 讲座讲稿

报告地点:九龙坡区杨家坪中学体育馆

一、什么是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定义

 狭义的学校文化是校园环境文化,“草木生情、墙壁说话”;

 狭义的学校文化也指校园活动,如学术讲座、理论报告、社团活动、文艺表演、体育比赛、校风校纪、文化传统等

 广义的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传统、知识符号、建筑风格、校风校纪等的集合体

2.学校文化的分类

 有形文化

建筑设施:楼、堂、馆、所

组织:管理机构、社团

制度:制度、规章

 无形文化

校风、学风、教风、传统、思维习惯、学术氛围

3.学校文化的特征

 亚文化性:;从于主流文化;导主流文化

 综合性(互动性):主体的多重性;容的复杂性

 教育性(渗透性):导向清流的潜移默化;面向未来的传承性

4.学校文化的差异性

学校间生源质量、地理位置、社区文化、历史沿革等不同;校间学校管理层认识、观念、办学思想、办学方向、办学手段等不同;任何照搬与模仿注定会“东施效颦”甚至“邯郸学步”

二、学校文化的功能

 具有直接的和巨大的教育意义:促进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既可以作为教育教学的要素为师生所吸纳,又可以作为隐性课程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 为主流文化提供新的文化生长点: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促进社会整体文化变迁

 区别不同学校的特色

1.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 价值引导

 观念整合

 情感激励

 规范调节

 抓住学校文化建设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到学校整体品位、社会声望、师生素质、精神风貌

2.学校文化的导向

 积极:正确方向、马列引导

 健康:昂扬向上、四有新人

 个性:特色特点、个性鲜明

 时代性:与时俱进

 民族性:民族传统

三、学校主体文化的建设

1.教师文化

 由教师主体创造、传承、享用的一整套价值观念、知识符号、语言习惯、行为方式等的集合,集中体现教师的教育精神和职业道德

教师文化包括

 观念层面: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质量观

 精神层面:师德、师能、师智、师魂等

 技能层面: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教学风格

恰当的教师文化

 职业理想:事业心、责任感、积极性(情绪、情感)

 知识水平: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性知识、社会性知识

 教育观念:儿童观、发展观、人才观、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 教学能力:分析教材、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提问讲演、语言表达、课堂应急、课堂组织)、指导学生、评价校正、教研

 教育能力:思想品德素养、心理素养、言语素养、沟通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指导学生能力

 人际协调能力

 教学科研意识与能力

应引领的教师文化

粉笔的精神、种子的气质、荷花的高洁、竹子的气节、流水的柔情、海洋的博大、教育家的眼光、政治家的责任、雕塑家的功夫、苦恋者的执着、演说家的雄辩、哲学家的逻辑、科学家的严谨、艺术家的浪漫、慈母的胸怀、医生的仁术、信徒的虔诚、军人的刚毅、诗人的热情、侠客的冷峻、力可补天的才能、甘为人梯的风格

江泽民“九八讲话”希望教师

 志存高远、爱国敬业:发展先进文化、推进社会进步

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脚踏实地、乐于奉献、淡泊明志、甘为人梯

 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如福建某校:立足校本研究,重建教研文化

 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将研究作为教师教学生活的重要内容,倡导反思性教学,鼓励同伴合作与互助,为教师提供接受专业引领的机会

 努力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参与课题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研究、撰写教育教学个案,生成体现个性的教学风格,促进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

2.学生文化

在教师文化和学生原有文化身份的影响下形成的,由学生自己创造、传承和享用的一整套价值观念、知识符号、语言习惯、行为方式等的集合。学生团体中的各种习惯、风俗、民约、传统、时尚、规范、语汇、价值观念等。具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构成一个相对完整而多样的“学生生活世界”

学生文化包括: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风格、学生的课余生活、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

如天津某校:加强班级建设,营造班级文化

 高度重视班级环境布置,引导班级学生自主布置班级环境,举行主题班会、开展班级文化活动

 提倡班级文化建设的个性化,引导学生主创编班歌、公约,创造良好的班风

 通过开展班级环境文化建设评比,推动班级文化建设

班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班风是指班级所有成员在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

班风的形成:

 依靠群体压力,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讨论、说服等形成理智压力

 通过劝解、说服、感召等形成情感压力

 通过谴责、批评等形成舆论压力

 通过拒绝、隔断、孤立等形成心理隔离压力

 通过模仿、舆论、疏亲等对全班成员的行为产生作用

 利用个体被爱、同情、理解、关怀、帮助等本能心理需要通过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关心、友爱等方式形成积极的班级心理气氛,促使这个群体保持一种稳定的、融洽的秩序

 班风一经形成,便成为一种约束力,反过来又影响班级社会体系的每个成员。它既塑造了学生的态度和价值,又影响他们在教室里的学习活动。

学校教师的教风对孩子学习的影响也很大

 学生普遍具有向师性,即学生由于知识少、经验差、缺乏思考,在直觉暗示、行为暗示和符号暗示等中容易轻信教师,教师对知识、对学习、对生活的态度以及教师的言行举止、打扮装束等都有可能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

 教师是温和、融洽、理解的还是冷淡、利己、约束的,是负责、有条理、有系统的还是推脱、无计划、潦草马虎的,是激励性、富于想象还是迟钝、呆板、墨守成规的,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群体特性是大相径庭的,“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所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学风

 学风是指学校里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的态度、方法及所表现出的学习行为。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同决定了起对学习的态度,即首先弄清楚“为什么”学习的动机问题:

 “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学习?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而学习?为出人头地、找个好工作而学习?为改变现状而学习?为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奖赏而学习?……

 不同年龄的学生对学习意义的理解水平不一,其学习目的会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引导也应有所不同;学习目的的明确性制约着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影响学习兴趣因素

 教师方面: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激情、教学效果、赏罚情况、对学生的注意和了解度

 学生方面: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对奖励的胃口、向师性

3.行政管理人员文化

 特质表现在与学校各类管理观念有关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对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均有很大影响

管理者的文化体现在:清除言语垃圾;提倡使用规范语言;重视礼仪教育;规范行为举止;选择大方的校服等

 管理文化之一:关注师生发展

四、学校观念文化的建设

 学校观念文化是指一所学校所追求和实践的学校精神、学校理念以及与之相关的一整套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等等。

 核心是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最高体现和概括,是对全校师生员工在建设和发展学校过程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境界的总结、概括与升华,学校精神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和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

例如浙江某学校的观念文化构成

 校 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学会健身,学会创新

 校 风:文 明,勤 奋 , 质 朴, 进 取

 学 风: 勤 学,多 思 , 尊 师, 守 纪

 教 风:严 谨,务 实 , 敬 业, 创 新

 领导作风:团 结,求 实 , 高 效, 廉 洁

 学校目标:争 创 一 流 学 校 ,培 养 一 流 人 才-

 创业精神:高标准,严要求 , 争第一, 创一流 , 顾大局,重团结 , 讲奉献, 比实干

河南省淮阳县实验小学学校文化

 办学思想:为学生发展奠基;为教师成长搭台;为社会进步服务

 校 训:明理、励志、厚德、博雅

 校 风:向上、求真、至善、尽美

 学 风:博学、好问、慎思、笃行

 教 风:爱国、爱校、爱岗、爱生

 学校精神:勤奋、勇敢、合作、和谐

 学校品牌:现在学好,将来活好!

校风——学校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

 学校是一个群体,群体中必然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群体心理,如群体利益、群体需要、群体规范、群体价值、群体目标等

 群体心理不是群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相加,而是每个成员新的特征综合和概括,是成员间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学校中具体表现为学校的社会气氛即校风

 校风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因素,同时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和集体生活,通过集体成员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归属感、认同感、支持感和对集体的尊重发挥作用

校风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 积极的校风能使学生不断增强自觉性,更加勤奋地学习,取得好成绩

 消极的校风则容易使学生学习涣散,秩序混乱,导致各种学生问题

从其心理机制上来看

 校风是以心理气氛的形式出现的,并且这种心理气氛一旦成为影响整个群体生活的规范力量,它就是一种具有心理制约作用的行为风尚

 它是依靠群体规范、舆论、内聚力这样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来影响和约束群体及其成员的行为

 是群体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观念、意志情感、言论行动和精神状态的一种共同倾向持久地发生作用的结果

校风形成的社会心理学机制是

 在“标准化”倾向基础上的模仿、暗示、顺从、同化等,即在领导、教师、学生不同小群体的内部和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下的彼此接近、趋同的类化过程,从而达到统一认识、维系群体存在、行为定向的目的,因此校风的建设关键是协调好小群体内部的关系、形成群体压力和群体凝聚力

与校风直接相关的是学校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

 作风正派、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领导班子会在学校教师中产生模仿连动连锁反应,教师群体通过接受暗示、模仿等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言行与领导渐渐相仿,领导的工作作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到校内的大小正式和非正式群体,最后全体统一到学校办学方向上来。

五、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

 指学校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具有规范作用

显性的通过文字加以明确表述的规章制度:《学生守则》、《教学规范》、《管理条例》

隐性的只通过无意识认同和简单行为规范而构成的规章制度:日常交往方式、行为禁忌

1.学校制度的分类

 核心制度:教学规范、管理条例、评价制度、教研制度

 外围制度:作息制度、着装制度、座位制度、值日制度

2.制定学校制度的原则:

人本性;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发展性

如湖南某校:以人为本,重建学校管理制度

 依据民主、平等、公正的原则进行学校制度重建,完善教代会、教职工大会、基层教育工会、少先队、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大力推行校务公开,不断扩大社会、家长、教师、学生参与学校基本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的程度,努力使学校管理制度适应学生发展之需求和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实现学校发展目标

 要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突出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进行包括教师管理、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办法、班主任工作、职称评聘、评优创先等方面的学校现行管理制度的改革

六、学校环境文化的建设

 体现学校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一切建筑、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设施(比如软硬件设备、学校布局、学校卫生、学校绿化)和设备的总和,构成学校的环境文化

 使学校的处处都具有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是物质文化的最高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 “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

 “我们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学校建筑的意义:体现了教育学的、卫生学的、建筑学的、工艺学的、经济学的,以及群众习惯上的要求,自有它特殊的理念、性质、功能、原则和风格

 学校建筑作为一种造型艺术:提供了师生活动的空间;蕴含着某种哲学和文化的理念;学生置身其间,能激发潜能,表现自我,感悟其深邃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进而改善行为、陶冶性情、涵养气质,最终能顺利地投身于社会、服务社会

 学校建筑具有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学校建筑应该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应该是社会文化的象征;应该是时代精神的表达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建筑的教育功能:学校建筑在设计和营造时都应以学生为对象,考虑教育的实际需要,如学生的人数、性别、年龄、体型、兴趣以及学习的特点等,使融洽的人际关系、严肃的学习氛围融为一体,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提供最好的空间。

如青海某校:加强校园建设规划

 学校校园建设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力求突出特色与个性,突出人文与科学。

 校园建设及环境布置应集绿化、美化、育人为一体,融情感陶冶、人文关怀、生命价值于其中

在改建和新建校园时,应注重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注重校园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既有艺术景观的感觉,又有育人功能的体现;既能反映学校历史,又能体现时代特征

七、学校行为文化的建设

 基于爱的:善良、关怀、关爱

 基于礼貌:见面、告别、介绍

 基于仪式:升旗、集会、庆典

 基于服饰:校服、饰物、发型

八、学校形象文化的建设

 历史层面:档案室、校友返校、校庆

 现实层面:网站、宣传页、名片

 设计层面:校徽、校服、嘉奖、信纸信封、校车

九、学校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视学校文化

 重视学校文化的教育价值,尤其是其人格陶冶价值,不要仅将其定位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上

2.分析学校现状,确定发展路向

 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继承者、领导者、设计者、弘扬者和创新者 :整理与继承优良的学校文化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

 在学校中,师生关系、领导关系、读书风气、考试风气、交往时的语汇、语境、逻辑、价值态度、上课方式、应试方式等经过时间的积淀都有可能形成某种传统,甚至学校运动会上的啦啦队行动方式、低年级学生对高年级学生的态度、学生社团的组织方法和行为表现等,都可以是学校传统的一部分

3.突出校园文化的时代特征,使之与时代主流文化趋于一致

 冲突与整合;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科学与人文;主流与亚文化

4.充分发挥文化主体的主体性,尊重其文化身份,激活其文化创造力,使其成为学校文化的创造者

 作为学校文化群体中的一员,不管是教师、干部、职员和学生,任何人都有建设、维系学校文化的责任。二是传承意识。一所学校的文化需要一代代师生的传承,全体成员以自己的言行、价值观、信念、气质和精神延续着这种文化

 注意借鉴其他学校的学校文化、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注意与本校文化的有机融合

 学校文化的发展,也需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惟有建立在以学校内涵发展基础上的同时又注意创新的学校文化,才能保持学校文化的生命活力

5.防止文化霸权

 给予学校中“文化处境不利”的人群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预防、克服文化歧视和文化伤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