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校园

信息来源:渝西中学 阅读数: 发表时间:2009年09月30日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校园

重庆市渝西中学 杨德泉

授课对象: 校内干部、党员、教职工中已交入党申请书的积极分子。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我校广大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深刻认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及其现实意义,懂得如何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联系我校“双创”工作实际,为建设和谐校园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计划: 2 小时

教学过程:

引入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没的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到全党面前。它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如何认识这一新理论的现实意义?如何提高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怎样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我校“双创”工作?现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

( 一 )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基本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社会主义社会是民主的社会,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富裕的社会,尤其应该是共同富裕的社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现在,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和谐的社会。

( 二 )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对党的执政能力认识的一个新突破。

党的十六大在论述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能力: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总揽全局的能力。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土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突破。

( 三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上的一个新突破。

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

( 四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我们党治国理念有了新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这就是要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稳定有序的社会。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着力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以下几个着力点:

( 一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提高党整合社会各阶层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1 .提高党整合社会各阶层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考验。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要素处于不断的分化和重组之中,社会关系更为复杂和多样化。能不能整合好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关系到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大小和人心向背,关系到我们党能不能团结和带领全体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2 .整合社会各阶层关系就是要使各个社会阶层“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包括所有社会阶层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既要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使各个社会阶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和谐相处于我们社会这个大家庭中。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提高我们党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特别是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

1 .正确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矛盾。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一新的情况,要求我们党要正确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特别是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

2 .努力提高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 1000 — 3000 美元这一时期,是社会矛盾尖锐化时期、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最不稳定期。我们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 1000 美元。在这样一个时期,妥善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对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意义十分重大。

3 .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的能力,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人民内部矛盾是最主要和最根本的社会矛盾。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就要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的矛盾。

(1)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制定政策时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2) 、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4) 、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

( 三 ) 、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在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都必须十分重视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努力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尤其要特别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

( 四 ) 、推进社会公平,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的问题。

1 、公平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社会是比以往任何社会形态都更加公平的社会。只有社会公平,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融洽协调,人们的心情舒畅,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稳定。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确实还存在某些不公平的方面和不公平的现象。因此,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努力推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提升社会公平程度。

2 .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我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政策。在公平问题上,目前社会各界尤其关注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既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怎样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 一 ) 、建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这样的社会管理格局中,党委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政府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责,社会组织履行协同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功能,同时要充分发挥公民广泛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

( 二 )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要在各种社会组织中发挥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作用,同时要支持和保证各种社会组织依照法律和章程行使职权。通过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起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表达诉求、化解矛盾、关怀社会、协调利益的作用,把广大群众团结和凝聚起来。

( 三 ) 、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和排忧解难中的作用。

1 .在农村,村民委员会既要发挥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又要注意通过民主议事、民主恳谈等形式,做好村民之间的利益协调和矛盾化解工作。

2 .在城镇,要适应现代化的新要求,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更好地发挥城市社区服务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作用,使社区成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纽带,成为确保一方平安和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

( 四 ) 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要按照以人为本要求,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努力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机制,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四、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双创”,建设和谐校园

第一、进一步加强干部学习制度和干部议事规划,增强干部的团结统一;

第二、加强“创重”和“三名工程”工作,“走上去”,争取上级和领导支持;“走下去”,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走出去”,学习他人经验,加强与周边单位的联络,争取支持与理解,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第三、针对师生实际,完善规章制度,改进管理办法,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尤其要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管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营造和谐的内部环境。

第四、要想法减少干部的一些课程负担和事务性劳动,以便于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决策和管理,增强管理实效。

第五、加大学校形象宣传、招生宣传的力度,努力改善生源结构,提高学校知名度。

第六、进一步关心教职工的待遇和疾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实施教育“三名工程”,实现创建市级重点中学、市级文明单位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五年七月十六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