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西中学发展纪略

信息来源:渝西中学 阅读数: 发表时间:2009年10月11日

自强不息谋发展,同心同德创辉煌

——重庆市渝西中学发展纪略

在奔腾不息的长江北岸,雄伟昂首的龙脑山旁,蜿蜒曲折的滴水河畔,望不到尽头的橘林丛中,高耸着一座教堂式的建筑。那就是享誉巴渝大地的“巴县第一中学”——现名“重庆市渝西中学”。

渝西中学始名“私立益智中学”,名自清人童叶庚的《益智图》书名,取其增益智慧之意。她是1945年秋由陶家、铜罐、元明、西彭四乡的有识之士呼吁、筹资建起来的。首选校址是元明乡三王殿,因无现成校舍,新建困难,后定在西彭乡元通寺(今西彭一中)。当年只招收了一个初中班。1946年秋,搬迁到三王殿附近的张家祠堂(今西彭二小)。1951年春,又搬迁到铜罐驿乡陡石塔村原“明诚中学”校址。这年秋季,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重庆市巴县益智中学”。同年,因隶属关系,更名为“四川省巴县中学”。1953秋,该校在巴县首办高中班,又更名为“四川省巴县第一中学”。1984年巴县的完中都以地名命名,故更名为“四川省巴县铜罐驿中学”。

为了彻底改善办学条件,1990年8月搬迁到西彭镇,更名为“四川省巴县西彭中学”。1995年,重庆市行政区划调整,划归九龙坡区教育局直管,定名为“重庆市渝西中学”。

苦难是动力的催化剂,它能激发人们的昂扬斗志,使强者变得更加坚强,弱者摆脱怯懦的本性;苦难是一本启智的经书,精心品读后,会发现它又蕴含着睿智。渝西中学的发展历程,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苦难磨砺的积极意义。

解放初期,国力匮乏,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学校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然而,学校面对现实,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勤俭办学。没有教具,老师自己做;没有食堂,自行设计修建;没有蓄水池,师生自己挖;没有操场,师生环山跑;没有足够的炊事员,学生轮流帮厨;没有汽车运输生活物资,师生轮流担米、挑煤、担水;没有电灯,就照煤气灯、煤油灯;没有固定的宿舍,学生就分散住。当时女生几乎全挤住在“经堂”,男生住附近几个由政府接管的地主庄园。寒来暑往,道路崎岖,如果没有渴求知识的执著信念,很难将这条路走完。

在那困难重重,艰苦异常的年代,师生们却热情高昂,无怨无悔。为了克服各方面的困难,老师带领学生种粮种菜、栽花种树,还搭建简易房屋,饲养牲畜。这些活动和劳动培养了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

长年的煤气灯、煤油灯照明,不知损害了多少师生的视力;长期的肩挑背磨,不知浪费了师生多少宝贵的光阴;无电的教学环境,不知有好多的教学手段无法实施。可人民政府没有忽视学校这些困难, 1965年,巴县文教局从十分紧张的经费中挤出了3.8万元,不足部分学校自筹,终于解决了水电问题,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铜罐驿陡石塔远离闹市,环境幽静,桔林环抱,花果飘香,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巴一中在这里几十年,曾创造了一个个辉煌,在社会上也颇有名气。

然而,巴一中面临的困境也愈加突出:

危房四起,严重威胁师生安全。校舍主要是土木结构,年久失修,整个校舍到处都漏雨,曾先后四次出现局部垮塌。同时,好多檩子被白蚁蛀坏,看了令人后怕。

交通不便,严重阻碍学校的发展。学校远离场镇,生活的必需品要到近5公里的冬笋坝由师生肩挑背磨搬运;七十代初修襄渝铁路时留下了一条简易公路,但遇下雨天,车无法进入,师生生活受到严重威胁,曾有几次几乎断炊。

水源污染,严重影响师生健康。从1965年开始,学校用上了从梅子桥水库引来的“自来水”,但水质受原112厂工业污染严重,根本不适合饮用。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教育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春天。当学校领导班子认真分析了校情,提出了搬迁的设想后,上级领导积极支持。于1987年作出了搬迁巴一中的决定,并纳入1989年为巴县人民办的十件好事之一。

1989年6月,新学校的建设工程启动,学校克服资金短缺、工期短暂的困难,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于1990年8月如期竣工。这次建设,巴县政府共投入310多万元建起了6000多平方米的综合大楼和3000多平方米的教工住宅。

搬迁巴一中,改善办学条件,这是一项十分英明的决策,是党和政府重视教育的具体表现之一,是渝西中学发展道路上一次重大的转折。

1995年学校划归九龙坡区教育局直管后,学校领导没有满足于现有的成绩,而是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加快学校发展的步伐。1997年至1998年,教育局投资260多万元,建起了可容纳420人的公寓式学生寝室、可容纳2000人的礼堂和正规食堂。学校领导班子坚持以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为指导,一方面加大力度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以促进育人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想方设法改善办学条件。将有限的捐资助学费全部投入建设,同时采取向教职工借资、向银行贷款、让施工单位垫资等多方筹资,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又建成了两幢学生宿舍,并将第一幢加层,可容纳1500多学生入住。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还建起了两间多媒体室和闭路电教系统,食堂、商店实行IC卡管理,学生生活、学习、活动的硬件设施再一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职工广厦工程32套住房竣工,又一批教职工喜迁新居,大大地激发了教职工的工作热情。

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教职工“三育人”的积极性倍增,育人质量不断提高,年年获得区教育督导考核目标奖、高中教育质量奖。渝西中学的巨大变化,低起点、高产出的育人质量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与褒奖。2001年6月,重庆市教委批准为“联招学校”,同年11月,九龙坡区政府授牌为 “九龙坡区重点中学”。

2002年,学校自筹资金600多万元,一幢设计独特、气势不凡的科技大楼拔地而起。硬件设施的进一步改善,也大大促进了软件管理的加强,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形象。学校再一次抓住机遇,及时地把创建重庆市重点中学的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

创建重庆市重点中学不仅是“渝西人”多年不懈的追求,也是九龙坡区实施教育“三名工程”,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九龙坡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并把它作为九龙坡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

自2003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先后为学校“创重”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在原占地81亩的基础上,新征土地88亩、租地70余亩,使校园面积达到251亩。2005年投入近400万元,对学校微机室、理化生实验室和图书馆进行改、扩建,并完成学校校园网站建设和班班通工程,奠定了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格局。2005年11月,学校成功创建“重庆市文明单位”;2006年5月30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为“重庆市重点中学”。

“双创”的成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档次,为渝西中学向西部名校目标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将成为引领九龙坡区西部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阵地。

六十年奋斗跋涉,栉风沐雨;六十年磨砺攀援,枝叶繁茂。六十多年来,学校四换其址,八易其名,然而办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却一脉相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辟了学校广阔的发展空间;“严谨治学,勤奋笃学”,成就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从一所只有几十人的规模、一无所有的私立学校,发展到现在2400多学生、40多个教学班的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公办高完中—重庆市重点中学。这一奋斗过程,犹如历经曲折坎坷、饱经风霜、终铸辉煌的人生;这一奋斗过程,不知凝聚了党和政府多少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不知倾注了一代代“渝西人”多少心血和汗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渝西人”又拟定了新的发展规划:巩固“双创”成果,构建和谐校园,把学校办成教育品质优良、办学特色鲜明、人文精神浓郁的重庆市重点中学,九龙坡区乃至重庆西部的名校。

(杨德泉 古 瑜)

上一篇: 未来规划图

关闭